欧阳易佳

在浙江,河湖资源与田园综合体、民宿农家乐、滨水旅游康养等有机融合,推动了“丽水山泉”“诸暨浣纱江夜游”“温州龙舟运动”等绿色产业发展。

在广东河源市,依托万绿湖常年一类的优质水,多家饮用水头部企业落地投资,建设了百亿级水产业园,1吨天然好水,创造了1000元产值和100元税收,“生态好水”加速转化为“经济活水”。

将生态财富变经济财富,路子能有多宽?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门口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不仅成为群众的“诗和远方”,也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日,水利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河湖生态保护两者关系?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勇认为,平衡经济发展与河湖生态保护关系,一方面让经济发展为河湖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河湖治理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环境。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求、路径、机制等。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寻生态“好水”变成经济“活水”之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把被保护的、现有的和潜在的生态产品,通过财政购买、地区间生态价值交换、市场化运作、生态产品溢价等路径和方式,将其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制度形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刘小勇说。

“江河湖泊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广大人民群众对江河湖泊保护治理一直都有着热切期盼。”刘小勇介绍,建设幸福河湖,开发“河湖+”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群众“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刘小勇建议,强化《意见》等相关政策执行,持续拓展河湖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建立河湖生态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保护的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河湖保护者受益、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反哺河湖管护机制,促进河湖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投融资机制,为河湖生态产品的价值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要引导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实现优美河湖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河湖生态价值转换。”刘小勇补充,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河湖治理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河湖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