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通过采访和文字记录向外界揭开了陕北和红军的真正面容,并在回国后穷尽心血写了一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不朽之作。

在书中,斯诺提到自己是通过宋庆龄介绍,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陕北的道路。但实际上,斯诺没有提到的是,与他同行的还有另一位外国人,那就是马海德。

马海德与斯诺一样出生于美国,但马海德却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他的祖籍在黎巴嫩,由于生活所迫,其父亲拖家带口来到了美国。



1910年,马海德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出生,从小他便深知穷人的痛苦。八岁那年,马海德一家染上了流感,因贫穷他们无药可医。就在他们将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位不图报酬的医生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件事深深地嵌在了马海德幼小的心灵里,从这以后,他发誓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去救治更多的穷人。

这个愿望促使马海德不再贪玩,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1927年考上了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如愿攻读医学科。



两年后,马海德因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个到瑞士日内瓦打野学习的资格,可就在他博士毕业前夕,一群游行的失业工人遭到了军队的枪击,这让他对瑞士政府倍感失望。

就在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忽然听说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流行热带病,于是他当即决定要去中国治病救人。

就这样,马海德和同学来到了中国上海,并开办了一个私人诊所,为普通百姓治病。令马海德没有想到的是,原本计划只在中国停留一年的他,却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并扎根在了这里。

到达上海后,马海德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四处调查收集有关热带病的资料时,偶然认识了宋庆龄,还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为了协助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马海德与斯诺同行,毅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在那里遇到一生所爱。

在马海德到达延安的三年后,一位名叫周素珍的19岁姑娘也来到了这里。

周素珍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大家族中,其祖父开了一家茂造船厂,在当地颇有威望。其父周积美是一名爱国的开明绅士,思想开通,亲自打破女子不能入学的世俗偏见,在女儿还没有到入学年龄时就将周素珍送到了私立小学读书。

由此,周素珍在读书期间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这也为她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素珍积极参加抗日游行,号召同胞们一起参加与宣传抗日。然而,由于积极宣传反内战,周素珍被国民党视为了眼中钉,她不得不撤离上海,转战昆明参加抗敌后援会。

1939年,经党组织保护,周素珍平安来到了延安,并改名周苏菲,开启了新的人生。

那时候到延安的青年都怀着满腔热血,周苏菲也不例外。她先后结识了三位好朋友,分别是田夫、杨烈和徐大姐。为了日后能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革命上,四位好姐妹互相约定,革命不成功就坚决不结婚。



然而,周苏菲却是姐妹四人中第一个动摇自己诺言的人,因为她与马海德相爱了。

有一天,周苏菲患上了重感冒,到医院看病时遇到了马海德。从这开始,他们之间就有了爱情的羁绊。

在那个药品极其缺乏的年代,马海德对周苏菲的照顾无微不至。多年后,周苏菲回忆起那段日子,害羞地说:“当时都年轻,我总觉得他待我与别人不同。”

实际上,马海德也确实在利用治病的机会接近周苏菲,他对她一见钟情。



在马海德还没有到中国前,其父亲就曾与他谈过感情上的事。父亲告诉他:“如果你遇到了自己爱的人,就一定要追求到底,不要放弃。”

遵循着父亲的教导,马海德对周苏菲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周苏菲深受打动,决定与之交往,但遭到了几个好姐妹的反对。

姐妹们都认为,周苏菲不该嫁给一个外国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抛弃。然而周苏菲却并不接受这些看法,她认为马海德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也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抛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和工作来到中国,帮助中国革命,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好人。



1940年,经过组织批准,21岁的周苏菲与30岁的马海德在边区政府办事处正式登记结婚,成为了夫妻。

当时的结婚很简单,只要将女方的被褥抱到男方的床上就算完婚。但马海德与周苏菲的婚礼却办得十分隆重,毛主席、周恩来等都到场祝贺,毛主席还称马海德是中国女婿。

婚后,马海德和周苏菲互相起了爱称,他叫她“妹子”,她称他“马”。三年后,周苏菲在延安窑洞中生下了一位男孩儿,取名为“周幼马”,表达他们热烈的爱情。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几个月后,马海德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批准。

此时,距离周苏菲离开故乡已有几十年,她十分想念母亲。考虑到自己成婚这么久母亲还未见过女婿,她便写信回家,希望接母亲到北京由他们夫妇照顾。

周苏菲母亲接到女儿来信十分高兴,但她不愿意给女儿添麻烦,就推辞说自己在老家住惯了,只答应在气温适宜的时候去北京小住。无奈,周苏菲只好时常给家中寄钱和粮票,以表孝心。



直到1979年,周母才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探亲。老人一辈子吃斋念佛,到北京后也依然不改习惯,天台呢坚持念经拜佛。

马海德与周苏菲虽然都是无神论者,但为了尊重长辈,他们便在客厅摆上了佛像,购置贡品供老人礼佛。

1987年,应朋友的邀请,马海德与周苏菲从上海乘南湖轮到达定海,踏上了探亲之路。这一年,是舟山解放37年的日子,也是周苏菲阔别家乡52年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日子。

与周苏菲结婚48年,马海德还是第一次来到妻子的故乡,他的目光中透露着难以隐藏的欣喜。



得知女儿女婿回乡,周母激动不已,她不顾年迈的身体,亲自到定海码头迎接。然而由于慢了一步,马海德夫妇已入住舟山华侨饭店,周母只好奔波到饭店相见。

因马海德身份特殊,饭店保卫工作相当严格,就连周母也无法进入房间与之见面。周苏菲听说老母亲亲自迎接,连忙下楼,紧紧抱住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日,马海德夫妇在亲人的带领下回到了家乡。这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家,又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岳母家做客,周家人异常高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