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后,李讷就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据说一直居住在北京一个民巷里,靠着微薄的工资度日,一直到80年代在李银桥的帮助下,李讷才和王景清结婚。



晚年李讷很少出来,只有在纪念毛主席的活动上,李讷才会现身,李讷曾说,她有一次问过毛主席和谁的关系最好,毛主席脱口而出三个名字:周恩来,柳亚子,鲁迅。

周恩来关系好,已经不是秘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可谓干的相当出色,有人为,为什么周恩来甘愿要当二把手的角色,其实这就是他们成为挚友的关键因素。

因为周恩来相信,只有毛主席带领革命才能胜利。在周恩来心里,毛主席身上至少有两点在他之上,第一是读书才能,第二就是军事才能。



周总理在报告中说过:“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是读过古书的,正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丰富了他的文化。”毛主席自己也说过,如果他的寿命有90岁,那他就要阅读到最后一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另外在军事才能上,周恩来也认为毛主席是有超高的军事天赋的,所以1930年周恩来到达苏区后,就已经敏锐地发现了毛主席的天赋,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抓住遵义会议的机会,把毛主席推到最高位置。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周恩来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毛主席,跟随着毛主席,他确实非常了解毛主席,他也当然知道,只有跟着毛主席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才会幸福。



毛主席为什么说和柳亚子也感情很深呢?其实主要是由于毛主席和柳亚子是革命老友,也是诗词上的诗友。

柳亚子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革命诗人,同时也是与毛泽东诗词和唱最多的诗人之一。二人在诗词与国事的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6年5月,柳亚子以国民党监察委员身份,从上海前往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则以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和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部长的身份参会。在广州,二人初次相逢,相谈甚欢。他们一同品茶,交流对国事的看法,柳亚子对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仰以及对中国社会深刻透彻的分析钦佩不已。

此后,诗词与局势成为他们频繁交流的话题,彼此的情谊也在一次次的交谈中逐渐加深。在柳亚子心中,毛泽东是农村革命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希望之光,而毛泽东也将柳亚子视为知心好友,珍视这份难得的情谊。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将旧作《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柳亚子对这首词评价极高,认为其文笔超越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后来,柳亚子将这首词发表,《沁园春・雪》在重庆引起巨大轰动,其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令无数人为之赞叹。

毛主席和周恩来,以及和柳亚子的情谊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毛主席说和鲁迅的关系也不错呢?尤其是他们都没有见过面。

毛泽东最初知晓鲁迅,源于《新青年》。鲁迅频繁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其独特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深深吸引了湖南一师的学子们。毛泽东对鲁迅满怀敬佩之情,鲁迅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的《狂人日记》,感染了众多人,毛泽东便是其中之一。



从1927年到1930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活动,鲁迅虽身为作家,却对毛泽东和朱德的动态格外关注。鲁迅在上海时,每天都让夫人许广平取来最新的报纸,报纸上常刊登红军的近况,鲁迅看到后曾感慨,红军真的让蒋介石心生畏惧。

1936年2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拜访鲁迅,当时史沫特莱计划前往延安采访学习,他告知鲁迅,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已经胜利结束长征。鲁迅得知后,立刻提笔给毛泽东写信,并期望史沫特莱能将信带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鲁迅的信十分欣喜,在作家冯雪峰回上海时,他嘱托冯雪峰给鲁迅带去春天的祝福。



尽管毛泽东与鲁迅从未谋面,但他们情谊深厚。毛泽东曾表示,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鲁迅病逝,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马上委托冯雪峰主持鲁迅的治丧工作,悼念鲁迅的活动也成为又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他的卧室里,床边、桌子上、书架上,依然摆放着鲁迅的作品。床上的几本,有的翻开着,有的在某一页折了角,还有的地方画着圈,足见毛主席对鲁迅作品的喜爱与反复研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