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24年一整年,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都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这波热度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感染”了英国以外的年轻群体。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功能的多样性发展,从荐书社群,到有声书崛起,再到直播卖书,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可视化等特点让这些文学书籍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推动着全球年轻人爱上经典文学。



图片说明2:博主们纷纷在 社交媒体平台上分 享和推荐陀思妥耶 夫斯基的中篇小说 《白夜》。



博主们纷纷在 社交媒体平台上分 享和推荐陀思妥耶 夫斯基的中篇小说 《白夜》。



图片说明1: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视觉中国)
陀翁在TikTok上“火出圈”
社交媒体的问世令无数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这对于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读书活动而言无异于是一场“灾难”。然而,在短视频平台的正向引导及流量加持下,近两年不少经典文学名著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受到英国青少年读者的热捧。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整个2024年,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是全英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英国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刊印的“经典小黑书”版《白夜》销量更是在该国文学译作中排行第四。
英国人对陀翁代表作的追捧始于2023年年末,当时在TikTok旗下荐书社群“BookTok”及Instagram下的同类社群“Bookstagram”,《白夜》一书的搜索、引用数据,书评以及“买家秀”数量激增,无数读者为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纯粹的爱情故事所倾倒。
分析认为,《白夜》的爆火并非偶然。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名著,书中描述的故事足够引人入胜,而有关于“孤独”的深入探讨又格外引发社会共鸣。有英国读者留言称,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极大地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没有完全“走出来”,因此读《白夜》的“代入感”很强。而该书受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年轻人的“功利”与“攀比”心态息息相关——在一些TikTok阅读社群,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制定“年度阅读目标”,而《白夜》全书只有80页,对于一些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个能够轻松完成的“指标”。
网友对于《白夜》的狂热还带火了陀翁的其它作品。据美国商业月刊《快公司》统计,截至2024年12月下旬,TikTok平台上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标签的内容累计超过了3400万条,“那些小年轻现在争先恐后地读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称,短视频平台的图书带货能力近年来取得了“天文数级的增长”。比如BookTok社群在2020年秋季的浏览量约为300亿次,到2023年年末,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928亿次。强大的传播力直接转化为销售业绩:英国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的图书中,超过220万本与“TikTok荐书”或“BookTok荐书”直接相关。TikTok已与在线书店网站bookshop.org展开合作,促进读者在实体店购买书籍,同时带动图书市场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的发展。
BookTok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年轻人的阅读与购书习惯。英国出版商协会2023年曾对2000名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进行过调研,近60%的被调研者表示是BookTok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出于社交平台天然的社群属性,用户基数庞大的TikTok还形成了不少阅读小组,甚至专门设立了多个图书奖,其中“BookTok最佳复兴奖”就是专门为经典文学著作设立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均曾入围。民调公司尼尔森曾公布一项报告指出,奇幻动作和冒险小说是英国年轻人选择最多的类型,其次是犯罪和惊悚。此外,至少有1/4的受访者喜欢喜剧和科幻小说。
除了短视频平台,知名播客平台对经典文学的推广也是功不可没。2022年至2023年英国有声书的下载量增长了17%。其中,瑞典音频流媒体平台Spotify增长势头最为强劲。从2022年至2024年,该平台一共增长了1.93亿名月活跃用户。Spotify经典文学有声书的排行显示,简·奥斯汀最后一部爱情小说《劝导》位列榜首。
不过,也有媒体认为,社交媒体对于文学作品的推动作用有利有弊。因为各平台的算法重热度而轻质量,这样一来,平台会更倾向于推送篇幅有限且“易消化”的作品,社交平台的读书活动会愈发走上“快餐化”的道路,许多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仍会遭到摒弃。
韩国年轻人从网上分享书籍找身份认同
在韩国,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为文学书籍的阅读和传播带来新契机。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随着“文本潮流”(Text Hip)文化现象的兴起,韩国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接触和分享文学书籍,尤其是小说和散文等。
“文本潮流”这一新兴文化的核心是“阅读即时尚”,不少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正在阅读的文学书籍的行为,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同时,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可视化特点让文学书籍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有不少韩国年轻人表示,最初开始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品位,但读着读着发现阅读带来的深度思考与乐趣超出预期。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书单推荐”也成为韩国年轻人接触文学书籍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Instagram、TikTok、Naver blog等平台上,一些博主会通过短视频、图片、列表等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书单,并写下心得体会,用更加轻松、直观的方式帮助年轻人理解文学书籍的魅力。据报道,截至2024年7月,在TikTok上,独立书评和读书感悟相关标签的视频已有约3370万条,在Instagram上有关图书分享标签下的帖文有600多万篇。有的博主在分享时,不仅会介绍书籍的内容,还会鼓励粉丝参与讨论,这种互动型阅读方式让文学作品变得更加亲近和可理解。
同时,许多韩国年轻人通过YouTube上创作者发布的书籍导览、解读和推荐视频来了解书籍内容。据韩国《京乡新闻》报道,韩国年轻人青睐这些视频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高效性,他们认为,通过观看这类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多本书的精华内容,从而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也推动了文学书籍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京乡新闻》称,平台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观看记录推荐相关视频,用户因此能够迅速接触到他们喜爱的文学书籍类型,这种个性化的推荐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许多书籍通过影视剧的播出重新焕发活力。这一趋势在韩国被称为“媒体畅销书”现象。电影《首尔之春》2023年11月22日上映后,关联历史书籍销量大幅增长,较前一周激增85.3%,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反响热烈。同时,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分享和推荐等方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
在经典与时代之间架起桥梁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文学”一词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文本,而是逐渐被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力。2024年,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5.7亿;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567.02亿元,同比增长22.33%,成为近5年来的最高增速;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为5933.13万部,同比增长12.54%。借社交媒体的“东风”,不少经典文学作品正在“召唤”新一代的读者。
对于社交媒体上经典文学“火出圈”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以董宇辉为例,分析了网络直播惊人的带“书”能力。自2024年董宇辉账号“与辉同行”在抖音开启直播以来,一年的时间里,该账号便登顶平台2024年带货达人榜。张颐武认为,董宇辉卖出了上百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学热潮,说明通过博主的发掘,很多观众都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灵魂共振的频率。
张颐武表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深刻底蕴和丰富内涵,这些作品一直都在,其地位也未被动摇,是学院教学或阅读推荐的必读书目。不过,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经典文学的传播形态也随之改变。”
在社交媒体上,博主的“荐书”方式与以往不同,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契合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很多电影博主能通过几分钟的解说吸引大批年轻观众一样,博主们擅长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抓住年轻人的‘痛点’,并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他们会在文学作品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大处落墨,这往往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张颐武说:“博主们的介绍方式好比‘寸铁杀人’,既能够非常精准地把握受众心理,又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对纯文本进行多方位转化,这是经典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出圈’的重要因素。同时,博主能在平台上与观众即时互动,根据反馈来精进荐书的方式方法,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社交媒体打通了纯文学的“厚障壁”,在经典与时代之间架起桥梁。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西方年轻人群体中掀起阅读热潮,张颐武说:“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现代主义作家,但其作品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比如精神上的孤独感、痛苦、焦虑,这些情感都是当代人能够深刻体验到的,与很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相通,也是纯文学领域中最能打动人的普遍主题。过去,这些元素是被封闭在纯文学之中的,鲜少被大众了解、发掘,现在两者之间的壁垒被社交媒体打通了。”
但也有声音认为,短视频的泛滥会让文学传播变得过于碎片化和片面化,博主们为了抓眼球、吸流量可能会断章取义、曲解作品原意、脱离时代背景,并不利于年轻人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对此,张颐武并未表示过多的担忧:“社交媒体是现代年轻人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在主渠道上看到了能够触动自己的书,加上博主的带动,就能达到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张颐武认为,在教育普及的社会,不少年轻读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接受能力较强,能够对经典文学产生兴趣。他表示:“他们不一定能把书完整读完,但有兴趣去接触、回归经典,总归是好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