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不仅数量庞大,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单纯依靠零散的记忆和杂乱的笔记,已经难以满足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如果没有知识体系打底,单靠四处收集的碎片化知识,往往会带来两个问题: 丧失深度思考能力、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因此,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个人能力、效率和深度思考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总的来说,需要通过下面四个步骤:

  1. 大量输入

  2. 梳理脉络

  3. 实践检验

  4. 不断迭代

以下逐一展开。

01 大量输入

根据布鲁姆分类法,人不可能跨越金字塔一层二层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直接实现“分析”“创造”的能力。

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目标分类系统,2001年,Anderson 和 Krathwohl 对布鲁姆分类法进行了修订。


修订版的布鲁姆分类法将认知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按照认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排列,包括以下内容:

  • 记忆(Remember):指记忆过去学习的内容,如事实、方法、过程和理论。要求能够回忆出具体的知识点,是认知学习的最低层次。

  • 理解(Understand):指能理解材料的意义并加以阐述。表现为三种方式:转换(用自己的话表达)、解释(说明或概述信息)、推断(估计未来趋势)。理解超越了简单记忆,是认知学习的基本层次。

  • 应用(Apply):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在这个层次,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或演示技能。

  • 分析(Analyze):在这个层次,需要分解和分析信息,识别其组成部分、关系和模式。这是比应用更高的认知水平,涉及理解材料的内容与结构。

  • 评价(Evaluate):在这个层次,需要评估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要求根据证据或标准对信息、观点、作品等进行深入评估。

  • 创造(Create):在这个层次,需要生成新的想法、概念、解决方案或产品,进行设计、发明、撰写等创造性的活动。

这些层次按照认知复杂性的递增顺序,反映了认知活动和思维过程上的不同水平。想要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必须从金字塔的最底层开始修起,而构建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就靠大量的输入。

在输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甄别信息的质量。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是“奶头乐”的东西,可以满足猎奇、窥探、娱乐的心理,获得即时的快乐,却难有高质量的信息。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主题式阅读,实现单点突破,然后再向其他方向拓展。

02 梳理脉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大量输入某个领域的知识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梳理脉络,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知识成体系,成体系的知识更便于检索和利用。


对于成熟的学科,建立体系相对简单。读大学的时候每个学科往往都有《...导论》《...概论》,这基本就是对应学科的框架,你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基础性的书籍来搭建初步的知识结构,再根据你的研究侧重点来增加相应的枝叶。


建立框架后,后续再输入的时候,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你就需要去想这个知识点应该放在你的体系框架的哪个部位,怎么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连接。

如果遇到一个全新的点,不知道该放到原有体系的哪个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这个是不是另一个维度,或另一个逻辑下的知识点。可以先将其放在原体系框架的旁边,不做任何联系,等以后再次遇到相关的,或发现联系时再去处理,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你的体系。

而对于不成熟的学科中零碎的知识点来说,你需要做的是“分类”和“归类”。分类是将一个点无限细化下去,而归类是将很多分散的点整合到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03 实践检验

由于遗忘曲线的存在,学习后知识的留存率往往很低。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著名的“学习金字塔”。


从这个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学习吸收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输出”,即将学到的知识转教给别人。费曼学习法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拿一张空白的纸,在最上方写下概念的名称。

第二步:设想你是老师来给别人讲解,把你的讲解记录下来。这一步是关键,因为在解释那些你理解甚至不理解的知识过程中,让自己不明白的更明白。

第三步:当你觉得不明白时,别急着往下走,返回去重新阅读参考材料、听讲座或找老师解答,直到你搞懂为止,然后把解释记到纸上,把最接近“标准”的答案写下。

第四步:简化表达,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重新表述,要可以让一名毫无这方面知识的学生也能听懂。

通过费曼学习法,你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加深理解,并建立自己的“外脑”。

外脑是放置我们知识的地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大脑里,建立外脑,把知识编上索引,用的时候随手翻阅即可,这就是一个具象化的知识体系。在翻阅的过程中,他们在你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成型,做到任意调用。

你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去建立自己的“外脑”,比如语雀知识库、飞书文档、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我个人比较习惯使用语雀的知识库,大家可以都试用一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当你建立好知识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写回答、写专栏等等。最开始输出的时候往往会比较痛苦,但当你真正能输出的比较自然的时候,才证明真正学会且掌握了这个知识。这里引用季羡林说过的一句话:“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04 不断迭代

为什么经典书籍总是不断推出新版?为什么产品总是迭代升级?原因很简单:新的方法和技术会不断涌现。


知识体系也是一样。建立体系之后,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新知识的涌现、个人认知的提升而不断迭代更新。无论是输入新知识,还是通过输出得到反馈,都可以促使你对知识体系进行迭代优化。

建立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演进的过程。从大量的输入,到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再到通过实践验证和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体系结构。随着认知的提升和体系的不断迭代,我们的知识才会逐渐变得深刻、广阔,并最终达到自我驱动的学习状态。‍

来源 | 产品二三(ID:gh_40f030376baa)

作者 | 尹天禹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