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马头陀说笔法】

“顶”——书法笔法中的一个核心奥秘

□ 文/二马头陀(冯华)

起笔:入纸即顶

毛笔触纸如叩门——入纸即回顶。

起笔入纸后笔头会弯了(如果没有回顶就是拖着弯笔走,像拖地,是错误的),此时须快速“回顶”一下纸,“回顶”二字很重要,让笔锋挺直再行笔,此动作须瞬间完成。

具体描述一下细节的过程:笔尖入纸像切瓜一样,从一根毫入纸切入纸面让笔锋打开,同时在切入纸面笔锋打开后的这一瞬间,手腕迅速回顶,使倒伏的笔头如弹簧般恢复挺立(然后在挺立状态下再快速开始行笔)。这个"顶"不是蛮力,而是像叩门时手触即收的巧劲,让笔锋在0.01秒内完成弹起。


行笔:绷弦疾行

行笔:荡秋千法则—— 行笔要顶纸快速推进,有点像荡秋千,行笔正是在两个点之间快速行进,但绳子是绷紧的,不能是懈的。

也就是说,笔锋行进时需持续"顶"住纸面。

笔锋行进时如同拨动绷紧的琴弦,始终带着对抗纸面的顶力。

或者说行笔像磁悬浮列车,笔锋行进动作一是要顶住纸“吃住劲”,二是要快,不犹豫。

折笔:扫帚翻扫

折笔是指画折线,指笔画突然改变方向,角度一般呈直角或锐角,此时动作要领是“翻折”,即顶着笔头让它翻一个面继续行笔。

折笔中,要突出“扫帚反复来回扫地”这一生活场场,向左扫+向右扫……要体会手腕来回翻、扫帚头来回翻这一核心要领。

这个动作的精髓在于顶住笔头使其翻折换面,转折处会自然形成墨色加重的"折痕",如同扫帚转向时在地面留下的印记。

尤其是欧体墨迹的一些折笔,是训练翻折的好典型。


转笔:咬纸画弧

转笔是指划弧线,转笔时手腕不能松懈,不能以松下来让它滑过去,而是顶住纸画弧线。

转笔像撑杆跳和滑冰,冰刀必须一直吃住劲,全程保持咬纸顶力,手腕控制笔杆匀速画弧,压力恒定如冰刀压冰面。

合格的转笔能听见纸面"沙沙"的摩擦声,墨迹边缘呈现均匀的毛涩感,而非光滑的描画痕迹。

自叙帖的弧线是转笔训练的好典型。



收笔:踏雪回弹

收笔如雪地留痕——笔锋将尽时自然下踏,借助纸面反弹使笔毫聚拢收起,离开纸面。

这个"踏"不是重砸,而是像滑雪板急停时的精准控力。

收笔时通过一个踩纸的动作,让笔头恢复挺直状态的同时离开纸面,就像踩了一下地。

要诀凝练

起笔如叩门:入纸回顶

行笔似拨弦:顶中疾行

折笔若挥帚:翻扫生棱

转笔同刻冰:咬纸画弧

收笔类踏雪:弹跃离纸

建议做几项训练:

强化入纸即顶的起笔;

模拟扫帚式来回翻折笔;

检验转笔的持续顶压能力;

培养行笔的绷弦疾行感。

常见误区提醒

1. 顶纸非蛮力死按,而是通过手腕回顶和笔杆传递弹性给笔锋;

2. 折笔时需用手腕而非手指完成"扫帚式"翻扫;

3. 转笔顶压需全程保持,手腕不可松懈。

结语

笔法奥秘不在繁复理论,而在手底对"顶"的感知。当你能通过笔杆感受到笔锋与纸面的对抗力时,便摸到了晋唐笔法的门径。

笔者,刀槊也;顶者,执槊之法也。

掌握"顶"的核心,实质是理解毛笔与纸面互动的动态平衡。 从魏晋到唐宋,历代书家笔下的万千气象,皆始于这毫厘之间的精准把控。

最后一点:以上内容均不要机械理解,是在瞬间极快完成,是在高速行进中顺势而为,切不可偏执一端或胶柱鼓瑟。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书法秘笈主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