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这座紧邻上海的江南水乡古镇,傲立于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其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据史籍所载,彼时朱家角已初具集市雏形,名曰朱家村。镇内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刹,均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足见当时古镇已人声鼎沸,规模初现。得益于漕港河穿镇而过,水运便捷,商业日渐繁盛,烟火气息笼罩千家万户。

至明万历年间,古镇正式定名珠街阁,亦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更是将珠里定为镇名,民间则亲切地称之为角里。


朱家角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吸引了无数商贾云集,往来络绎不绝。其标布业闻名遐迩,享誉江南,有“衣被天下”之美誉,成为江南地区的巨镇。

曾有诗云:“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

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崛起,带动了百业蓬勃发展,一时间“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牌鳞次栉比,南北百货琳琅满目,业务辐射江浙两省百里之外,更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美谈。



朱家角坐落于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畔,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湖光山色之间。

镇内河网密布,九条长街沿河蜿蜒伸展,小桥流水,古韵悠长,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古镇内,明清建筑近千栋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依存,名胜古迹俯拾皆是,每一处都是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致,让人在此寻得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愉悦。


这如画的天然外景,自然吸引了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他们纷至沓来,将水乡古镇的婀娜多姿一次次搬上银幕与电视,有时甚至多部影视同时开拍,使得朱家角一时成为海内外影视拍摄的热门之地,被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台湾已故著名作家三毛,也曾为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所迷恋,为那份清淳幽静、处处如画、时时有诗的风情所陶醉。


朱家角之美,在于水之灵秀、桥之古朴、街之奇特、园之精巧。不身临其境,难以言尽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形石桥,不乘一叶扁舟,又如何能体会那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于是,我们乘舟游览朱家角古镇,只见古镇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缓缓展开。


碧绿的河水泛起层层微波,樵夫俯身摇曳着船桨,小舟从与樵夫身高相仿的石桥拱洞中悠然钻出,宛如一位俏丽的清流佳人,从后厅羞涩地步入前堂,又迅速穿行而过,留下一抹令人回味无穷的倩影。

我们端坐船头,艄公在船尾摇橹,小舟在河中悠然前行,两岸风光如画,小桥流水,桃源人家,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耸。

河流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楼房,楼房被小巷与河流紧紧相拥,小巷又被楼房紧紧依偎,如此相依相偎,形成了独特的河景楼房与街景楼房。


河边的房屋皆为石木镶嵌结构的联排两层小阁楼,它们随着小河的蜿蜒流淌,诉说着久远而神秘的故事,传递着缓慢而悠闲的生活节奏。

每间楼房的第一层,一边门直通河边,每家都精心砌筑了一个有天有地、活水环绕的小墙庭院。

闲暇时,泡一壶古树红茶,坐在藤条椅上,清风拂面,半日时光便悠然度过。

第一层的另一边门则通向人行小巷,一边繁华喧嚣,一边清幽宁静;一边脚踏实地,一边怀揣梦想。第二层的地板与窄长楼梯均由木板铺就,踏上去吱吱呀呀作响,如同一曲悠扬的民乐,歌颂着当地人生活的红火与欢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