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父爱的房间

□卢江良

光阴荏苒,那个书房,被废弃作为书房的功能,已将近三十年。不过,在这三十年间,我每次回到老家,不管待的时间长短,总会去那里转一转。

那个书房,面积不到十平方,呈近乎于正方的长方形,无论房顶还是墙体,全部由木板钉制,内部设施极为简单,前端开着两扇窗,沿窗摆着一张木头书桌,挨着书桌是一把太师椅;左边是满墙的书柜,全敞开那种,就是用木板分层和分格构成;右边挨墙是一张硬板床,其实那只是一只敞口长木柜上盖了一块板。

记得,那年我二十四岁。当时,老家建成若干年的楼屋装修,父亲考虑到我写作需要,特地在低矮的三楼,隔了差不多半间的面积,打造了那个书房。

按照目前的形势,在一幢有着六个房间的楼屋里,腾出半个房间来打造一个书房,显然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城市里,每幢精装的商品房,都无不例外地配置了书房。但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偏僻的乡村,一个农户家里,父亲此举无疑是一种创举,至少在我们老家那个自然村是前所未有的。


写到这里,或许会有读者感到疑惑:你前面不是说你父亲考虑到你写作需要才打造那个书房的吗?为一个作家儿子打造一个书房应该没什么好奇怪的。

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我,虽然写作好几年,可收获甚微,只在当时的绍兴县文联主办的内部发行的《少年文艺报》和《百草园》上分别发表过十余篇千字左右的少儿小说和一篇微型小说,以及在宁波市文联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文学港》上发表过一篇微型小说,离作家梦遥不可及,能否坚持写下去也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父亲不这么想,他与母亲一致认为,我爱上写作是一条正道,无论家里有多困难,都要全力支持我。而为我打造那个书房,就是支持的方式之一。

那个书房,自从打造好后,作为书房的存在,时间并没多久!之前,我在广州打工;之后,我便去了杭州;期间,不足三个月。一年后,我从杭州返回老家,在镇上开办文印社,又差不多半年。也等于说,我真正将书房作为书房,也就那么一点时光。更多的岁月里,它被我当作了书报刊、信件、日记和资料的库房。


尽管那个书房,由于我的背井离乡,未能派上真正的用场,但父母的支持和勉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了一名以编辑为业的写作者。

在我四十九岁那年,父亲因腹部难受加上气喘,在医院就诊被误为淋巴瘤,在留观室待了三天,转到血液科病房便心跳停止,经两度抢救终获苏醒,但于十三天后仍不幸离世。父亲离开后,为了避免母亲时常见到他的影像过度伤悲,我们特地将他的遗像挂到了三楼右边房间的墙上,那个位置正好斜对那个书房的门。

此后,我每次回老家,还是照常会去那个书房。只是每趟进出书房,都会在父亲的“注视”下,或取放书报刊、信件、日记和资料,或在里面待一会。

而每次回老家,首趟进书房之前,我都会肃立在父亲的遗像底下,静静地仰视着他,合拢双手拜上几拜。每当那时,我仿佛看到他脸上露着欣慰的笑容。可随即,我的心头总会涌上一种莫名的痛,责怪自己选择成为一名写作者,因清贫而连累了家庭,使父亲操劳一生,最终积劳成疾,将生命只定格于第七十四个春秋。


那个书房,在我之前的岁月里,只短暂地当过我的书房;在我以后的岁月里,似乎也不太可能再成为我现实中的书房。但它,是一个装满着父爱的房间。

2025.2.10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