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平台上,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父母经常持有的、让孩子难以认同的思维定式是什么?



获得最多赞同的回答说:“爸妈都是为你好”



相信这句话很多人并不模式,这背后是父母对孩子所展现的出过度的支配欲;

这对子女而言,无疑构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清晨6点多,被隔壁母子俩的争吵声吵醒。孙女士情绪又一次崩溃了,对儿子大吼:“天天磨磨蹭蹭的!”

儿子也不甘示弱,带着哭腔吼道:“我昨天作业写太晚了,没睡好。”



孙女士一听更来气了:“你还好意思说,上次月考成绩倒数,天天打游戏……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这样的场景,几乎是无数青春期家庭的缩影。

父母想“纠正”孩子,孩子却用沉默、对抗甚至极端行为宣告“主权”。最终,这场拉锯战往往是两败俱伤。

青春期,被许多人形容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却又缺乏足够的经验;

他们试图探索世界,却又容易迷失方向。

有些家长却在这一阶段选择了与孩子较劲的方式,试图用强硬手段来“管教”孩子;

殊不知,这恰恰可能导致自己的孩子被“养废”了。

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有的父母会特别担心孩子在青春期是否早恋,担心孩子被情感欺骗,从而做出过分窥探孩子隐私的行为。

比如我曾经的一位来访者小晴,她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与母亲的关系很差,进而导致了厌学、抑郁情绪等问题。

她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母亲曾经偷看她的日记,并当众嘲笑她暗恋男生这件事情。



小晴在心理咨询中哭着说道:“她撕碎了我的尊严,我永远无法原谅她!”

因此,父母需要注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隐私问题非常敏感;

例如偷看孩子手机、日记本、随意闯入孩子房间等行为容易摧毁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那么,当孩子遇到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困惑时,由于家庭关系不好,孩子不愿意向家长倾诉;

但又难以自己消化这些困惑,便可能产生一系列情绪问题。

不良沟通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美国精神病学家、认知行为流派的创始人亚伦·贝克(Aaron T. Bec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负性自动思维”的概念。

负性自动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某个特定情境时,产生的负面的思维模式。

例如,当一个经常抱有负面思维的人遇到一个困难时,会自动产生“这件事我做不好”的想法,这些想法进一步会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贝克还提出了几种常见的负性思维模式,而这些模式在亲子沟通中也有所体现;

譬如当一个父母是极度具有控制欲的人,他/她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极有可能会这样说:

“你应该这么做/不能这么做……”“你必须……”

用这种句式开头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做什么事情都没办法自己做决定,什么都被父母控制着,失去了主动权,仿佛自己是一个“提线木偶”



因此,孩子会出现抵触情绪,希望夺回自己的控制感;

或是懒得做决定,什么都听父母的指令就好,久而久之就会缺乏主见,失去对自我人生和成长的追求;

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那部分,而忽视他们已经做出的努力。

例如:“听老师说你这次英语考了92分?那8分怎么丢的?哪里做错了?”



当孩子常常听到这种指责式的对话后,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永远不够好?”

进而导致孩子很害怕失败,也容易感到自我怀疑,缺乏自信。

过度控制会导致孩子失去内驱力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条原则: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而不能替来访者做决定。

这背后的理念是,来访者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人公,需要为自己人生负责。

对于家庭教育也亦是如此,如果父母一味的帮助孩子做决定;

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会产生一种思维误区“是不是父母为我的人生负责?我什么都不用考虑?”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小张(化名)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在高考后由父母帮忙填报了志愿,选择了某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

然而,入学后小张发现自己对该专业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也一直不理想。

在一次与父母的通话中,小张情绪激动地指责父母没有为他选好专业和学校,甚至表示“这都是你们的错,我的人生都被你们毁了”。

许多网友表示,虽然父母在填报志愿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但孩子作为成年人,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的父母是非常为孩子操心的,生怕孩子走错了人生中的任何一步。但是;

如果这个过程中忽略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把父母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就像刚刚案例中的小张,由于父母的过度管教,最终把自己人生中的挫折都让父母买单,而自己失去了自我成长和改变的内驱力。

如何正面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尊重,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成熟,家长也应该耐心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能够随时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家长也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当然,这种自由和空间应该是有边界的,家长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自由和空间。

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式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家长与孩子较劲看似是一种“管教”方式;

但实际上却可能让孩子失去信任感、自信心、学习动力和责任感,最终“养废”孩子。

希望家长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青春期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自信心、有学习动力的人。

-The End - 作者-小天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