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01
班长第7次在群里发起同学聚会接龙时,你依旧在犹豫要不要去。
十年前坐在后排借橡皮的男生,如今名片上的英文后缀比当年的数学试卷还长。曾经相约考同一所大学的闺蜜,正晒着二胎百日宴的九宫格。
成年人的重逢,像退潮后的沙滩,你以为贝壳会永远嵌在沙粒里,回头却只剩深浅不一的脚印。
当所有人都踮着脚展示生活,那个还穿着校服帆布鞋的灵魂,只能缩进观众席的阴影里。
我们不是惧怕重逢,而是害怕在包厢旋转的彩灯下,突然看清当年约好要一起摘星星的人,现在连酒杯碰响的角度都计算得精确。
就像自助餐厅永远在循环播放的爵士乐,你以为参加的是怀旧派对,其实不过是场明码标价的社交展销会。
那些缺席的人未必薄情,可能只是预见了这场聚会的残酷真相。
最怀念校园时光的,往往是被现实撞得最疼的人。
02
有个读者私信说,去年聚会后,她在地铁站哭了半小时。
因为曾经帮她补习的课代表,如今用计算基金收益的语气说:“你现在这样也挺好。”
当怀旧变成攀比的培养基,连“你以前黑板报画得真好”,都成了温柔的审判。
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里,23%的尴尬瞬间发生在同学会。
有人发现初恋成了保险经纪,有人被追问第十次考编结果,更多人在KTV包厢里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就不是青春纪念册里的模样。
《山河故人》有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当年帮你传纸条的后桌,如今最多是莫名其妙发来一个链接,让你帮忙“砍一刀”。
那些刻意保留的旧绰号和荤段子,不过是给记忆打了层自欺欺人的柔光滤镜。
当褪色的校服变成量产的纪念衫,我们终于明白,那些被风卷走的课间操,再也拼凑不出完整的青春队列。
03
朋友问:“今年聚会又找借口推了,我是不是很冷漠?”
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允许往事留在旧时区,或许也是成年人的另一种默契。那些反复修改的请假理由,精心设计的出差时间,何尝不是成年人最后的温柔。
与其在包厢里扮演成年版自己,不如让十八岁的少年永远活在早读课的晨光里。
就像博物馆不会展出所有藏品,有些故事适合锁在檀木箱,等梅雨季来临时翻晒。
推掉聚会的借口不是冷漠,而是对青春最后的温柔,我们默契地守护着彼此记忆里穿校服的模样。
真正与你同频的人,不会等到聚会才从记忆海底打捞你。时间会帮你筛掉虚情假意的问候,留下停电时依然能摸黑聊整夜的人。
成长最清醒的认知,是允许青春有且仅有一次,就像树影永远追不上奔跑的少年。
再精致的酒杯,也盛不了十八岁那场滂沱的雨。
今年会认真运营视频号,求扫码关注,让我们的陪伴从文字蔓延到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