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市以“党建领航、组织护航、赋能启航”为行动指南,全力推动旅游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截止到2024年底,大理市旅游民宿达6055家,约占全国总量的5%、全省总量的26%,直接从业人员1.3万人,关联就业岗位8万人,实现财政收入1.035亿元。
党建领航体系化管理
健全组织体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建设与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产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及时组建市旅游民宿行业党委,成立乡镇(街道)“两新”党委13个、村(社区)“两新”工作站44个,成立基层党组织11个,党员92名,群团组织58个,持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通过常态化开展旅游民宿领域“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选优配强旅游民宿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推行党员和管理层之间“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更好地服务旅游民宿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全市工作实际,出台《大理市旅游民宿管理办法》《大理市旅游民宿规范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大理市旅游民宿经营管理实施细则》《大理市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市级政策文件,印发《大理市旅游民宿工作指南》,从源头上对全市旅游民宿行业进行规范,引导大理市民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落实责任体系。建立市级牵头、行业指导、乡镇(街道)负责的工作落实机制,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定期由市级领导通过联席会议、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等形式召集民宿行业党组织、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进行调度研判,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旅游民宿发展问题。2024年,共召开46次联席会议,解决问题145项,形成了旅游民宿群管共治常态化局面。
组织护航服务化保障
做实人才服务。紧盯旅游民宿这一新兴领域党员教育管理,以旅游民宿党员的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开设“红宿课堂”,科学设置党的创新理论、民宿管家、优质服务等课程,累计培训1300余人次,解决旅游民宿发展问题408个。制定10类民宿人才目录,广泛开展民宿主理人、咖啡师、茶艺师等服务技能培训,培育民宿从业人员1100余名,建强经营管理、客房服务、产品策划、宣传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人才队伍,持续为民宿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做优配套服务。在全省率先设立政务服务“酒店与民宿”综合受理窗口,提供标准化集成服务,规范旅游民宿“五证一备案”联审联批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缩短57%,已为1065家民宿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建立多部门“联服机制”,成立52支“宿”事速办、“宿”情速报、“宿”求速应、“宿”忧速解先锋服务队,不断优化民宿营商环境。2024年累计开展政策宣传605次、联合巡查执法411次、上门服务2806人次,为游客解决问题3000余个。
做细金融服务。针对有提升品质需求而无法解决资金问题的民宿经营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金融管理部门,推出“金旅贷”“恒惠·客栈贷”等符合行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并推行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等“便捷式审批”金融机制,为主体提供信用贷款8580万元,以金融资本支持民宿产业发展迭代更新,支持旅游民宿品质提升和业态丰富,为民宿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赋能启航智慧化发展
抓好数据平台建设。以“一中心、多交互、多实体”的工作思路,联动相关职能部门,打破数据壁垒,深度整合资源。创新建设“大理市住宿业综合分析服务监管大数据平台”,归集旅游行业基础数据、部门监管数据、OTA平台经营数据,依托“苍洱云”算力,精准洞察市场动态和游客需求,为全市旅游民宿管理、运营、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紧盯行业竞争不规范、“天价房”、恶意取消订单等问题,设立民宿价格报备、“红黑榜”通报、“负面清单”惩戒等长效机制,有效遏制不诚信经营行为。
抓好支付平台建设。为确保“一个地址上办理一本营业执照、绑定一个支付码、对应一个本地对公账户”,实现税收基础数据有据可查,市国企平台开发“多码合一”聚合支付体系,将经营地址、营业执照、本地对公账户与支付码进行绑定,在全省首次实现收单资金在本地国企归集和商户清分“T+1”结算,将游客支付、部门查验、消费开票等功能整合到一个二维码,解决了以往交易两头在外的问题,保障经营户资金安全,规范税收监管,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抓好民宿品牌建设。深化环洱海“苍洱红驿”示范带创建,引导旅游民宿充分运用好本土秀美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等资源,构建住民宿、观苍洱、品美食、赏民俗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精品旅游民宿引领效应,培育严家民居、理庭酒店等示范点29个,授牌“苍洱红驿·人才心居”72家,打造国家、省、州级“等级民宿客栈”48家,白玛酒店获评云南首家国家甲级民宿,逐步推动大理旅游民宿从网红“打卡点”转型为宜居“长红点”,吸引广大游客、旅居群体等慕名而来、深度体验。
来源:苍洱党建
编辑:陈琳玲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