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整合乡村资源,采用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手段,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绘就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盘活村级资源资产 激活乡村运营新动能

阳山县通过盘活村级资源,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实现“运营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整合闲置资源。近年来,阳山县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吸引更多资本、人才下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如阳城镇雷公坑村蓬坑组将聚居地整村20余间农房等闲置资源打包出租给经营主体,改造成集饭店、农家乐、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经营性场所,共打造古香古色雅间28间、观景台两个、农耕文化博物馆等。闲置农房等资源活化后,为村民每月带来3万元的租金,带动周边村民就业30余人。

盘活“林地+”资源。阳山县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如秤架瑶族乡,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引进新产业,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合作社+基地+村民”的发展模式,成立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引导秤架瑶族乡灵芝产业规模经营发展,灵芝种植超1200亩,带动周边农户18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极大提升了当地联农带农水平。

擦亮“文化+”资源。阳山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引领作用,以珠三角市场需求为导向、红色资源为核心、红色讲堂为载体,着力打造集研、学、游为一体的红色教育路线,形成“文化+”产业融合新模式,带动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为充分挖掘小江镇下坪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下坪村村委会牵头成立阳山县杏福韵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切实带动旅游发展,同时带动农产品消费市场。2024年,下坪村旅游接待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近15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0万元。


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善美康桥”。

宜居宜业乡村蜕变 展现乡村运营新质效

阳山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打造休闲农业旅游村。近年来,阳山县通过“四不补”“三结合”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全县累计成功创建美丽乡村1632个,其中整洁村486个、示范村950个、特色村187个、生态村8个、美丽田园1个,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四小园”超1.7万处,成功建成大崀镇“湖光山色·诗画田园”、岭背镇“天南峡谷·康养吾乡”和阳山(七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三条。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联合项目,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激发乡村旅游经济活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24年1—9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9.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3亿元,实现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增收”。

挖掘瑶乡民族特色。阳山县在农房管风貌引导方面坚持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立足各镇村发展定位、地域文化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风格”原则,聘请专业第三方公司编制具有瑶乡特色的农房风貌提升指引,用绣花功夫“雕琢”出乡村新风貌。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房风貌引导提升和农村环境整治行动,群策群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秤架瑶族乡投入约2800万元,全力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美丽圩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完成农房风貌提升420栋,打造瑶族风情的特色形象。同时,通过广东第一峰旅游风景区进行专业市场化运营,全力打造独特魅力的旅游胜地。2024年以来,秤架瑶族乡共吸引游客超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800万元。

促进“旅游+”多业态融合。阳山县充分利用境内的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以及岭南国家公园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古邑文化、江景观光、户外休闲、溶洞探险、特色美食五大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市场供给,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县现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4个、示范点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2024年以来,全县13个乡镇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举办不同的赛事活动,先后举办广东省第十届登山活动、广东省青少年霹雳舞锦标赛、2024年全国匹克球邀请赛粤港澳大湾区(阳山)“香雪杯”首届匹克球公开赛等16场体育赛事活动,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8.52%、51.71%,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激发现代农业动能 构建乡村运营新格局

阳山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坚决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发展五大农业产业。立足特色资源,紧抓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机遇,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打造清远鸡(阳山鸡)、清远丝苗米、阳山西洋菜、阳山淮山、阳山玉米五大农业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省级“菜篮子”基地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1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4个、专业村29个,现有农业经营主体1707家。阳山县大崀镇旱地西洋菜基地,以“党组织+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运营模式,投资约1500万元,种植1100亩旱地西洋菜,打造创意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40万元、带动附近20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发挥龙头带动引领作用。坚持特色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三农”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为乡村运营注入新的动能。黎埠镇大塘村的清远市金都农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行稻田轮作模式,通过构建“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300多户村民就业,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1.7万元。青莲镇江左村的阳山县益广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邻近G358国道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周边的江佐村禾石坑和潮水古庙等景点,发展本地特色品牌,打造集腐竹加工、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旅基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动群众抱团联营。阳山县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股联营抱团发展模式,通过组织联建、要素共享、产业联抓、劳务带动等方式,推动村级发展由“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注入强村富民新动能。如岭背镇蒲芦洲村通过合股联营抱团发展模式,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从事沙田柚种植,2024年,蒲芦洲村沙田柚产业种植面积增至7000亩,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34.2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阳城镇黄竹村成立阳山县黄竹种养专业合作社,召集33名村民以346亩种植枸杞叶面积入股,带动本村270多户农户参与枸杞叶种植,辐射带动周边元江村、车路村共同发展枸杞叶种植面积超2500亩,亩产9000多斤,每亩产值近2万元。

(作者系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