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
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校博物馆
迎接了不少来客
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校博物馆以自身优势
为社会公众提供着
优质、可及的文化服务
前不久
青年报·青春上海开启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栏目
带领大家
一起探寻校园宝藏
(点击图片回顾第一期↓↓↓)
今天,第二期云参观活动来啦
让我们一同来到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
看一看吧
01
上海财经大学
“保联”徽章为民族工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保险馆
所展示的“保联”徽章
呈长方形,铸于1939年
正面为手执火炬图 案
(“保联”的会徽标志)
左下角为“保联”字样
背面有 “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优胜纪念”
“上海市保险业业余 联谊会谨赠”
“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字样
“保联”是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简称,它是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下的广泛团结保险业职工和中上层人士的进步群众团体。为征求会员、筹募经费,“保联”每年组织一次征求运动,各公司的联络干事在征求运动中以公司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
“保联”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剂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之发展”为宗旨,各届理事、监事由业界各阶层代表担任;通过文体娱乐活动打开工作局面,如“保联剧团”参加慈善公演,将售票所得交新四军。其学术部举办多种讲座、研究班等,提高会员业务水平,团结各阶层群众。此外,它也是中共地下党秘密工作联络站点,培育了一批金融保险类人才,为新中国经济工作作出贡献。
博物馆老师表示
上海作为近百年来
重要的经济港口
是中国现代保险业的中心
发端于上海的“保联”
见证了民族保险业的崛起
也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而上海财经大学是
国内历史上第一家开设保险系的大学
培养了诸多保险和商业人才
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
徽章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行业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与担当精神。
02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诗经》德语全译本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藏有施特劳斯的《诗经》德语全译本
该版本为1880年德国海德堡首版
与《诗经》的清代刻本一同展出
19世纪德国汉学家
维克多·冯·施特劳斯
(Victor von Strauβ)
所翻译的《诗经》全译本
是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19世纪唯一以中文原文为母本的
德文《诗经》全译本
该译本在题旨解读等方面的准确性远胜于同时期的其他译本,并兼顾了德语读者的诗艺传统,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乏创造性的翻译,堪称西译儒经史上的璀璨明珠。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施特劳斯的《诗经》译本向欧洲读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国家政体、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概貌,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史料价值。
每当走进语博馆第三展区时,讲解部的志愿者都会介绍《诗经》翻译在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国际汉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上外学生、讲解志愿者刘姝含表示
每次讲解《诗经》德语全译本
都会被这部跨越时空的翻译作品
深深打动
施特劳斯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他耗时七年,深入研究中文原文,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兼顾德语的文学传统,这种敬业精神和对文化交流的尊重让我肃然起敬。
03
上海大学
三蓝贴绣长袖旗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上海大学博物馆以海派文化为特色
其中一件三蓝贴绣长袖旗袍
就是最好的代表
该藏品为20世纪末服饰
曾为荣智珍女士穿着使用
旗袍整体为立领收腰
长袖微阔,前身无开襟
侧拉链,直下摆,两侧开衩
荣智珍(1928-2020)
荣宗敬长孙女、荣鸿元长女
从小在上海生活读书
20世纪40年代末出国留学
改革开放后
与丈夫朱传榘多次回国访问、讲学
并设立奖学金,开展学术交流
三蓝为清代十分流行的一类面料装饰手法,清早期已有小单元的三蓝缂丝、刺绣等出现在皇室袍服中。发展到清晚期三蓝刺绣已达到巅峰,尤其是女性衣裙中,大量使用三蓝刺绣装饰。有甚者除衣物面料颜色,仅使用深浅不一的蓝色刺绣,纹样多变但颜色典雅统一,整体效果不输多彩刺绣。
这件旗袍的三蓝刺绣以三蓝打籽绣绣片的形式装饰在旗袍胸前、背后以及领袖部位。立领和袖子左右各装饰一只蝴蝶,肩背左右为石榴花果纹样,前胸为两朵牡丹刺绣。旗袍中所用的绣片针法都包括三蓝打籽绣和钉金绣,所用的花卉瓜果和蝴蝶图案相映成趣,很可能是从同一件清末服饰中裁剪移植而来。
不少学生和观众都会慕名前来观赏
为这件旗袍的精工所折服
这不仅是一件衣物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04
上海理工大学
《十二生肖系列》结合传统与现代
《十二生肖系列》的艺术作品创作于2019年
艺术设计灵感来源于
中国悠久的生肖民俗文化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艺术博物馆
馆藏的十二件机械艺术作品
拥有天马行空的卡通造型
设计中运用木工技艺和机械结构设计
使装置实现预设的动作
带动“角色”进行情境表演
营造出有趣、幽默
颇具“生命”感的生肖形象
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关注与喜爱,主要归因于该展品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与现代机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机械感的艺术形象。
这种跨学科的创意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新表达形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作为手动机械模式的艺术品,参观者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使十二生肖的机械装置动起来,进行情境表演。这种高度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满足了他们动手实践和探索未知的需求。
今天的云参观
到这里就结束啦
大家还想参观
哪些学校的博物馆呢
快来评论区说说吧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丁文佳
部分来源:各高校官微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