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是中餐烹饪最原始的技法之一
你见过古代的“蒸锅”吗?
古代版“盖浇饭”究竟是怎么做的?
瞧↓这5件“蒸锅”
带你领略古人的智慧
罕见出土五件青铜甗(yǎn)!
原来这是今天蒸锅的原型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有大量珍稀文物出土。其中,一次出土五件青铜甗(yǎn),数量之多,为同时期罕见。
甗(yǎn),曾是祭祀礼器,跨越千百年,早已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甗(yǎn)的构造来看,下为鬲或鼎,可烧水可炖煮,上为甑,底有箅孔,通过蒸汽上升把谷物蒸熟,这应该是今天蒸锅的原型。
商周时期,种植逐步取代渔猎采集,为人们提供主要食物来源,甗(yǎn)等蒸煮食器也因此更为普及。《周礼》所列“八珍”中,“淳熬”和“淳母”,就是把肉酱浇在稻米黍米蒸饭上,可谓古代版“盖浇饭”。
古代“蒸锅”竟然有“便携款”?
这只甗(yǎn)大有玄机!
武王墩墓的五件青铜甗(yǎn),造型纹饰素淡简约,属于战国晚期普遍风格,仔细探查,其中一只却大有玄机。
瞧↓这只甗(yǎn)的立足中肘,浮雕兽首背后藏有机关,可让三条“腿”折叠90度,整尊甗(yǎn)似瑞兽由立变卧。
这种折叠设计,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寻常,但在久远的青铜时代却极为罕见,对材质工艺都要求甚高。
专家初步判断,它符合文献中行器的记载,便于携带,使用惬意。或许它曾跟随墓主人考烈王征伐会盟、郊游狩猎、外出祭祀,见证过风云变幻。
“灶鼎甑甗鬶鬲釜斝”
你认识几个?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除了甗(yǎn),古代其他做饭的炊具也是五花八门、大有讲究。这些图上的生僻字,你认识几个?
灶:龙首青铜灶
原来汉代就有厨房神器了!蒸、煮、烧,三口锅同时开工,一个灶,轻松搞定。
鼎:熊足铜鼎
2000多年前的小熊造型“高压锅”,设计十分精美,这种利用密封产生压力的原理,很像现代使用的高压锅。
甑(zèng):“好”汽柱甑形器
3000多年前的“蒸锅”自带汽柱,在目前出土的铜甑器中只发现了这一件,两边有一对把手,正中间有一根汽柱,与今天的汽锅非常相似。
鬶(guī):袋足鬶
用于加热酒水,三个空足有利于充分利用火焰的热量。
鬲(lì):兽面纹鬲
用于烧水煮粥,三个空足增大受热面积,利于烹煮流质食物。
釜:汉代弦纹双耳铜釜
这口“大锅”口径50cm,底径44cm,高39cm,可做20人份的菜。一般放置在炉灶上或挂起煮物,和现代的炖锅形状大体一致。
斝(jiǎ):袋足陶斝
龙山文化时期的盛食器,器形扁宽,可用来烹饪食物。
跨越数千年
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
从器具到食材
无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你被种草了吗?
DeepSeek眼中的宝山,竟如此惊艳!
宝山“三箭齐发”,打造未来之城
用生态网络串联城市生活,“美丽城区”的幸福密码藏在这片湖!
编辑:张思源
资料:央视一套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