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太顶了!”电影《封神2》正在热映,其中的音乐绕梁三日,让人回味无穷。
从插曲《女怀》《鸣岐》到片尾曲《乐土》,《封神2》中的歌曲充满了《诗经》的元素和风味,将人瞬间拉到上古时代。
由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演唱的《乐土》,在社交媒体收获了很多点赞。“《乐土》就是诗经版《我的祖国》。”石倚洁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石倚洁演唱《乐土》(02:41)
形神兼备,诗经“复活”
《诗经》诗乐一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大量诗歌。
《封神2》的歌曲隐含着大量《诗经》元素。《女怀》《鸣岐》在歌词上均延续了《诗经》的文体风格,音乐编排上则采用古代的五声音阶,形神兼备,仿佛让《诗经》活了过来。
“很遗憾,我们没法真正听到《诗经》的吟唱,但是当我们讲述上古故事时,可以尝试还原一下,让它具象化。”导演乌尔善说。
剧组邀请历史顾问王艺,模仿《诗经》风格,为两首插曲写作了歌词。《女怀》中,只有第一句“有女怀春”出自《诗经》,其他或是对《诗经》的词进行改编,或是进行二次创作。《鸣岐》同样如此。
《女怀》出现场景
“有女怀春 河水其泱;何不同舟 共泛水中央……”在影片中,《女怀》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邓婵玉率领殷商大军渡河,西岐的战士们假扮成船夫,看似帮其渡河,实则布下一个计谋。“唱这首歌是带有挑衅意味的,特别奔放,特别直接,要喊出去。”音乐总监、作曲蒙柯卓兰找来杭盖乐队成员等一批原生态的男歌手,以纯男声的合唱来演绎。
第二次则是邓婵玉临终时,姬发为她清唱,嗓音中略带沙哑的少年气,俨然一首“安魂曲”。
《鸣岐》出现场景
“凤鸣岐山 鱼潜渭水,黍麦离离 葛麻苇苇,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鸣岐》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大战告捷后,西岐百姓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守护,表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状态。
现场有两三百人,边唱边跳,左手是割草的动作,右手是拔草的动作。这些动作源自西岐人民每天的劳作——西岐重农,舞蹈动作都和农耕文化有关联。
剧组还邀请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出科科长林森,由他带领演奏家,组建了一支乐队,来参演“篝火”的拍摄。西岐不像朝歌,可以生产大量青铜,作曲家于是用陶鼓、陶缶等土类乐器,和笛子碰撞,在听觉上营造出家园、土地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归属感。
“旋律朗朗上口,五声音阶仿佛解开了中国人的基因密码,一下就上头了。”“看西岐百姓绕着篝火歌舞、大笑、饮酒,感觉就像古老的图腾走进了现实,我们终于得以通过斑驳褪色的绘画看到先人的生活。”有观众这样评价。
从轻轻吟唱,到高亢有力
《女怀》《鸣岐》的音乐主题,又被艺术化地谱成了两首片尾曲《有女》《乐土》,在片尾字幕升起时唱响。
《有女》由吉克隽逸演唱。 “我给歌手的要求是,你要想象自己就是邓婵玉的灵魂。”乌尔善说。这首歌就像邓婵玉的“独白”,娓娓道来着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邓婵玉(那尔那茜 饰)
《乐土》由石倚洁演唱,一把金灿灿的嗓音直击耳畔,让人眼前一亮。
“我是《封神1》的影迷,一直在打听第二部什么时候上,迫不及待。”接到《封神2》片尾曲的演唱邀请时,石倚洁很惊讶,感觉像做梦一样。
在综艺《时光音乐会》中,蒙柯卓兰对石倚洁演唱的《我期待》记忆犹新,力邀他来唱《乐土》。录音之前,石倚洁先看了一遍粗剪的《封神2》,对“篝火”那场戏和百姓合唱版《鸣岐》印象尤深,被西岐人民热爱家乡、守护家乡的淳朴之情感动。
“‘凤鸣岐山 于高岗于彼朝阳,鱼潜渭水 于碧波于此春光’……前面是轻轻的吟唱,西岐人民潇洒地、得意洋洋地称颂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片土地。到了‘适此乐土 我居我处’ ,西岐人民要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声音要高亢有力,呈现金属般、有力量的质感。”石倚洁如此形容演唱的难度。
石倚洁演唱《乐土》
“《乐土》就是诗经版《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随着郭兰英的歌声红遍大江南北。拿到乐谱,看到“嘉宾是迎 仇寇当逐 举戈矛御侮”的那一刻,石倚洁瞬间想起了《我的祖国》里的那句“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倚洁是美声出身,在唱腔上要加入一些民俗感,那个劲儿才对。”参与了片尾曲的作曲和制作的田汨说,要唱好《乐土》很难,“前面是那种小得意,后面变得很厚重,配器上有特别庞大的管弦乐团,才能有足够能量去守护这样一个地方。”
近些年,石倚洁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演唱、推广中国艺术歌曲,包括基于中国古诗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厚积薄发,对他演唱《乐土》也有帮助。
管弦乐团版《乐土》厚重恢弘,未来,他也希望有更多机会在舞台上呈现这首歌曲,“作为歌手,我希望演唱更多像《乐土》这样兼具传统性与艺术性、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