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飞的大雪中,《中国能源报》记者体验了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感受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图为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 霄(左)和同事在巡查电线覆冰情况。
随着一场强降雪的来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伏牛山银装素裹,格外美丽。但对于电力员工而言,却是心焦的时刻——由于海拔和气候因素,每到冬天,经过伏牛山的福栾线极易产生覆冰,严重时还会引起线杆倒伏、全站失压等情况,保电难度更大了。
春节期间,返乡人员陆续归家,社会取暖用电负荷显著增加,叠加伏牛山景区游客爆满,电网迎来冬季负荷高峰期。在纷飞的大雪中,《中国能源报》记者体验了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感受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你看,这是我们巡线工的小屋,不仅有电能取暖,还能做饭,和以往相比,终于能吃口热乎饭了。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这里还有一座停机坪。”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霄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无人机能够按照规划的线路,从山下把需要的物资,按照固定的线路配送到小屋,彻底告别了人拉肩扛的模式。
管霄所说的小屋,就是河南省建设的首个“观冰”小屋。小屋里摆了两张上下床和一张桌子。巡线工人们可以在这里喝点热水,歇歇脚。51岁的带电作业班班长乔荣波感慨道,以往,山高无路、坡陡湿滑,电力巡视人员需手持木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摸索着上山。遇到石头上结冰湿滑,只能手脚并用。
乔荣波回忆,以前巡线,渴了就喝凉水,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席地休息。由于山顶不具备驻守条件,电力员工天黑前就要下山,待第二天天亮,继续上山巡视。
去年11月,为改善巡线人员的工作条件,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在海拔1100余米的伏牛山上建起了“观冰”小屋,一旦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工作人员可直接入住“观冰”小屋。
福栾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这里矗立着一座又一座输电铁塔,平均海拔1000米,电力工人日常维护,需要在没有道路的野山林中穿行而上。
“导线上有热量,雪花落到导线上会被融化,因为气温特别低,雪水很快凝结成冰。冰越积越多,就会给线路造成隐患,我们巡线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线路覆冰现象。”管霄说。
越往山顶走,气温越低。管霄和同事们不时站在蜿蜒陡峭的山坡上,使用测温仪、望远镜观测导线覆冰厚度,预判冰情发展趋势。
去年秋天,管霄他们巡视的这条电力线路,已经安装了拉力覆冰传感器,24小时实时传输数据,第一时间判断线路覆冰的重量、厚度等。但现场处置,仍离不开巡线工。
“这台无人机下方挂载的铁棒有30公斤重,无人机飞到导线上空,控制铁棒敲打线路,能有效去除线路上的冰层。这在前几年,同样的工作需要我们沿着铁塔爬上去,手工除冰。”对比今昔变化,管霄总结了一句顺口溜——“数据能开口,线路会说话,除冰靠飞机,多谢智能化。”
“以前没有这些新设备、新工艺,我们用双手双脚,保障电力线路稳定运行;现在有了这些黑科技、新设备,保障电力运行,我们底气更足,信心更足。”管霄说。
管霄从事这份工作已经12年了,每一年春节都值守在深山区。“辛苦我一个,可以守护整县的万家灯火。”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想起这些年的工作,管霄仍然提到了一个字——怕。带电检修时,身穿屏蔽服,220千伏的高压从屏蔽服上流过,产生的电流让脸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每次工作前都要反复检查屏蔽服的连接是否完整,穿戴是否合规,家里220伏的保险丝炸了还惊出一身冷汗呢,别说这一千倍高的电压了。”管霄说。
屏蔽服只有普通风衣的薄厚,冬季气温低,再加上不少线路都在山里,零下七八度的体感,还没开始上塔,上下牙就打颤了。一两百米的塔杆,山风一吹,不仅瞬间从外凉到内,连塔杆都微微颤抖,工作人员也难免浑身抖起来。“这些年已经习惯了,但还是会害怕,怕也得上,为了全县的电力供应再苦再难也值得上。”管霄说。电力基层员工的辛苦,国网栾川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叶青看在眼里,他计划今后再配一些带有红外线摄像头的无人机,争取多用智能化的设备,在提高巡视效率的同时,尽量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
▲ 图为本报记者采访现场。
踩着20多厘米的积雪,记者跟随电力员工上山。两个多小时的雪地行进,记者小心翼翼,步履维艰。但这正是保电人工作的日常。万家灯火背后,是他们不畏风雪,坚持巡线的身影。
文丨本报记者 张胜杰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