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了国家医保局、药监局对此前社会反应强烈的“集采仿制药物药效不佳”问题的官方回应。
今年1月中旬,在上海两会上,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名来自三甲医院的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提到国家集采的国产仿制药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质量风险,一时间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因为国家医保局第十批带量集采创下了药品降价记录,部分药品价格低的离谱,而且没有一个原研药进入名单。大家出于“便宜没好货”的认知,对集采药的质量产生质疑。
而上海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联名提案,更是加重了大家对集采药物真实效果的担忧。1月19日,国家医保局给上海医保局致函,要求牵
头协调相关单位参加由国家医保局负责领导带队,多个部门参与的调研会。
时隔20天,国家医保局、药监局回应了上海调研的结果,以及对集采药品的管理情况。核心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调研的相关情况:“降压药血压不降”不存在,瑞金医院提供的原研药和仿制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事件研究成果表明,两者药品有效性、安全性相当,研究成果已发表。“麻醉药不睡”不存在,两种药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瑞金医院等几家医院反映,未收到“泻药不泻”相关反馈。
以上说法都是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医保局回应中提到,接受调研的一名临床专家当场表示对仿制药行业不够了解,存在认知误区。
二、“一致性评价”一般选择原研药做参比制剂,对照药品唯一,不存在首仿、后续仿制药品标准不一问题。评价方法采用了国际公认的严格标准,过评上市后持续受到严格监管。
三、集采药物协议采购量只占医疗机构需求量的60%-80%,医院完成采购协议之后,剩下的药品采购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不存在医院不能使用非中选原研药的情况。
四、集采药品中选价的降低是以规模效应、降低营销费用、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为前提的,集采价格完全能够覆盖制药成本。
五、社会上关于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药效真实体验表现出的差异,是因为个体差异造成,是不准确不科学的。下一步会持续鼓励一线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反馈,增加集采的透明度,实现集采药品全链条可追溯。
医保局的回应完全推翻了社会上对集采药品药效的质疑,确认了国产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一表态,全面推翻了上海两会中20名来自医疗系统代表的联合提案。如此重要的参政议政机会,医院一线专家做的提案显然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很多案例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成了完全的“无稽之谈”。
当初郑民华发声时,曾被网友评为“集采吹哨人”,如今医保局的调研结果,重点提到了瑞金医院的部分数据和提案内容完全相反。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医疗专家,应该明白个体差异的道理。如果一个专家提案,可能有认识上的局限,20名医疗专家发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令人诧异。
医保局的回应已经来了,接下来,当初参与提案的医疗专家也应该站出来做出合理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