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诵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没有使用形容词,而是通过一个个意象,塑造出肃杀萧条的气氛,让人直观感受到游子的漂泊无依。仅凭这一首元曲,马致远便足以名留青史了。
曾有学者将《天净沙·秋思》比作“元代的《春江花月夜》”,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也总会把这首诗拿出来详细讲解。不夸张地说,其内容已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里。
但是,如果告诉您这首曲子可能一直背错了,原版并不是这么写的,您会相信吗?2008年,山西考古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墓中出土了不少的珍贵文物,墓志四周还画有壁画、写着书法。现场工作人员随后对这些书法进行了释读和修复,在墓志中壁上,发现了这篇原版的《天净沙·秋思》。
总得来说,两个版本在情感基调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辞上不太一样,我们逐一进行对比。我们背诵的版本第一句为“枯藤老树昏鸦”,而原版则是“瘦藤高树昏鸦”,中间几句内容一致,最后一句我们背诵版本是“断肠人在天涯”,而原版写的是“已独不在天涯”。
有网友认为,诗词曲在流传、誊抄过程中会出现笔误和后人篡改的情况,这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墓中所写很有可能是抄错了。相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诗抄本,有不少与原作也有出入,《蜀道难》《将进酒》《黄鹤楼》皆是如此。
但专家不这么认为,这一墓冢修建于“维大元至大二年”,也就是1309年,而马致远的生卒年是1250年至1321年前后。这说明此墓修造时,马致远尚在人间,因此,这也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早的《天净沙·秋思》的书法抄本。
站在文学的角度来讲,原版与我们背诵的版本各有千秋,这个壁画上面有两个瘦字,所以枯藤二字比瘦藤要好,最后一句两种都颇有意境,一个是直接说自己不在天涯,一个是自称断肠人在远方,似乎无有高下之分。
有学者还提出了一种想法:“已独不在天涯,说明墓主已驾鹤仙去。断肠人在天涯,则说明此人还在人间漂泊,这两句内容不同,意在追求阴阳间的对仗”。壁画上的书法逸笔草草,不计工拙,颇有一种超脱之感。
您认为这两个版本哪一个更好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