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四川宜宾筠连县发生了一起山体滑坡事件。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山体滑坡通常被认为是夏季的“专利”,而冬季发生滑坡似乎有些反常。那么,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筠连县也会发生山体滑坡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规律?



山体滑坡的基本原理

要理解冬季山体滑坡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山体滑坡的基本原理。山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它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 **斜坡地形**:山体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山地和丘陵地带。

2. **岩土体性质**:松软的土层或破碎的岩层更容易发生滑坡。

3. **触发因素**: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可能成为滑坡的直接诱因。



在夏季,强降雨是山体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雨水渗入岩土体后,会增加其重量并降低摩擦力,从而导致滑坡。然而,冬季降雨较少,为何也会发生滑坡呢?

冬季山体滑坡的特殊原因

1.冻融作用:冬季的“隐形推手”

冬季虽然降雨较少,但气温的变化却可能对山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在筠连县这样的山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较高,夜晚则可能降至冰点以下。这种反复的冻融作用会对岩土体造成以下影响:



**水分冻结膨胀**:当岩土体中的水分在夜晚冻结时,体积会膨胀,导致岩土体结构变得松散。

**白天融化松动**:白天温度升高,冻结的水分融化,岩土体变得更加松软,摩擦力降低。



这种反复的冻融作用会逐渐削弱斜坡的稳定性,最终可能引发滑坡。

2. **前期降雨的“滞后效应”**

虽然冬季降雨较少,但滑坡的发生往往具有滞后性。在筠连县,2024年秋季的降雨量可能比往年偏多,这些雨水渗入地下后,并未完全排出,而是滞留在岩土体中。到了冬季,这些滞留的水分在冻融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岩土体的不稳定性,从而诱发了滑坡。



3. **地质构造的脆弱性**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属于滑坡易发区。这里的岩土体以泥岩、页岩为主,这些岩石遇水后容易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即使在冬季,只要岩土体中的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滑坡。



冬季山体滑坡的危害与特点

与夏季滑坡相比,冬季山体滑坡具有以下特点:

1. **突发性强**:由于冻融作用的累积效应,冬季滑坡往往具有更强的突发性,预警时间较短。

2. **影响范围广**:冬季滑坡可能伴随冰雪融化,形成泥石流,影响范围更广。

3. **救援难度大**:冬季气候寒冷,道路结冰,救援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冬季山体滑坡的危害不容小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如何防范冬季山体滑坡

为了减少冬季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监测预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传感器,对滑坡易发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发布预警。

2. **改善地质环境**

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排水沟等措施,增强斜坡的稳定性,减少水分对岩土体的侵蚀。

3. **规范人类活动**

在滑坡易发区,应严格控制坡脚开挖、森林砍伐等行为,避免对山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4.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山体滑坡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避险。

结语

四川宜宾筠连县2月8日的山体滑坡事件提醒我们,自然灾害并非夏季的“专利”,冬季同样需要警惕。冻融作用、前期降雨的滞后效应、地质构造的脆弱性以及可能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共同构成了冬季山体滑坡的诱因。只有通过科学监测、环境治理和公众教育,才能有效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无情,但人类的智慧和行动可以将其危害降到最低。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