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一起严重滑坡灾害,造成大面积山体垮塌,数十户房屋被掩埋,数百名群众紧急转移,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滑坡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关注。初步调查显示,此次滑坡的直接诱因是连续强降雨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质环境密切相关。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已刻不容缓。

气候和地质导致筠连县突发滑坡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此次滑坡发生的金坪村2组,地形陡峭,坡体主要由松散的沉积岩和风化层组成,稳定性极差。2025年1月以来,筠连县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强降雨,累计降水量超过300毫米,远超历史同期水平。大量雨水渗入坡体,导致岩土饱和,抗剪强度大幅下降,最终引发了滑坡。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气候和地质因素在滑坡灾害中的相互作用。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灾害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这与该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密不可分。从气候上看,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且降水量大,尤其是夏季,常常出现持续性暴雨或特大暴雨,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条件。而在冬季时,由于云贵高原西南高东北低,使得冷空气南下时向上爬升,速度减慢,从而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导致位于锋面以北的贵州和四川等地多阴雨天气,降水偏多。从地质上看,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板块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活跃,岩层破碎。

四川省筠连县位置图



除了自然因素外,加之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其中西南地区占比超过60%。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传统的“灾后救援”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必须向“灾前预警”和“主动防控”转变。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应用,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BDS具有高精度定位、实时传输和广域覆盖的特点,可以实时监测地表位移、裂缝扩展等关键指标,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目前,BDS已在云南、四川等地开展了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监测站点密度不足,难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变化。其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如何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中国主要断层带分布图



此外,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普遍较低,许多地方缺乏应急预案和演练,导致灾害发生时应对不力。筠连县滑坡灾害的发生,再次敲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警钟。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利用BDS等先进技术,建立覆盖全面、反应迅速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是实现灾害防控的关键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然灾害面前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筠连县滑坡遥感影像和3D模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