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 嘉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中华民族传统礼俗与文化理念之大成。
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简称“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更浓了。
孩子们在晒福字(图据新华社)
如何理解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春节里的文艺对于凝聚情感和文化认同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家学者冯骥才分享了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体悟。对他而言,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文化窗口,“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冯骥才是春节申遗发起者之一,他早在2010年就提出春节申遗的建议。十四年后,心愿达成。“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了。”冯骥才相信,列入非遗名录后的春节,将以它博大深厚、魅力独特、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为世界所热爱、所认知,受到更广泛更热烈的关切。
“外国朋友想了解春节难吗?不难。春节是民俗节日,完全不用听人讲什么是春节,只要能有机会和中国人过几天春节,参与其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魅力、炽烈与温馨。”冯骥才还描绘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当外国朋友参与春节时,他们会被红灯笼的光影吸引,会被热气腾腾的饺子和春联上的吉祥话感动,更会从团圆饭、守岁和压岁钱中感受到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与热爱。
“通过这许许多多五光十色、生动有趣的习俗和讲究,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比方说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回到父母身旁,回到家人中间;为什么饺子是除夕餐桌上的主角;为什么全家要一起守岁;为什么压岁钱必不可少;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裳;为什么平常看不到的神仙像,门神、财神、灶王、三星、八仙,这时候全冒出来了……”冯骥才动情地表示,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民俗里知道春节的,因而一进入春节,就掉进了气息浓烈的年文化的“酒缸”里。“外国朋友会从中了解到中国人生活中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恪守怎样的道德,还有传统中古老、淳朴、美好的价值观。”
冯骥才还提到,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少数身怀绝技的传承者,而春节的传承人却是全体中华儿女。一代代中国人不仅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当春节习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给人类文明大大增添奇光异彩和多样性,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拓开一条宽展的大道,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好奇春节、关注春节、参与春节。这时候,我们作为春节文化遗产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件事应进入我们思考的大脑。”
冯骥才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致力于宣传春节的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促使全民更加自觉地做春节文化遗产的主人,让全社会自觉成为传统节日的传承人。
在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感方面,他建议政府可进一步鼓励社区、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年”的氛围;知识界也应大力保护和支持民间保持活态的各类年俗,在节日里弘扬节日、体验传统文化并努力创造新的节日文化。同时,我们还要更加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让传统进入孩子的情感、心灵与记忆。“激发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促进传统科学地融入当代生活,使春节文化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1月26日第8版
作者: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