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习惯按照血脉,把亲戚分成亲、疏。
正如一句俗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
到了中年之后,我们还会发现,按照血脉来区分关系,不太靠谱,应该按照利益来区分。
把利益和血脉综合起来分析,发现穷人比富人更加注重亲戚关系。
人对亲戚的态度,和一个人如何获得人脉资源,财富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01
穷人小格局,总以为求人办事,是有用的。
在小农经济的时代,人们是没有什么规则意识的,多半是靠人情来促进一些事情的办理。
比方说,谁家有闺女要出嫁,需要办酒席,租婚车,请人搬运嫁妆等,劳力和金钱方面,都要得到亲戚们的鼎力支持。
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消息,也是靠人情的。
比方说,在乡里县里上班的亲戚,知道的信息更多,一旦他到老家了,大家会围过来,各种打听。
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很多年纪偏大的亲戚,还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延续一些传统的办事模式。
有一些五六十岁的人,就是家里安一个电表,都要去找乡里的某个远房亲戚。
当然,通过求亲戚办事,很多事情也办成了。这办事的人不知道,就是你不求人,事情也办得成,甚至办事的成本更低。
我的小舅舅,其女儿离婚了,在县里的工业区打工。其女儿需要公租房。
小舅舅前前后后找了三个熟人,终于把事情办妥了。期间,请客吃饭五六次,送礼十来次,开销七八千。
熟人都是告诉小舅舅,要什么材料,自己如何去申报。
按照工业区的相关政策,小舅舅的女儿不要找任何人,自己拿着材料去申报就可以了。这不是可以省去很多的人情世故吗?
说来说去,就是穷人的格局小,无法站在一件事的全局,综合分析。更不能站在一个地方,去看全体的政策。
正因为穷人格局小,就把人情世故看得很重,因为穷人需要“格局大的人”,作为依靠。或者说,格局大的人,给了穷人光明,帮助穷人看远一点。
02
穷人少心计,得到一点点好处,就感恩戴德。
作为70后的我,在母亲的带领下,有好几次走亲戚的经历。
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到教育部门的表姑家。
表姑说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情,临别的时候,又给了母亲一本挂历——表姑单位发放的。
过了几个月,我因为某事要去县城,母亲拿出一个大蛇皮袋,捎给表姑。
蛇皮袋里,装着腊肉,腊鱼,还有母亲集了半年的香麻油。
我就搞不懂,母亲为什么要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送人?
母亲说:“表姑对我们家不错,需要感恩啊。”
到现在,我忽然明白,富人随便给穷人一点什么,都会被穷人认为是大恩大德。
一些富人眼里不值钱的东西,到穷人的眼里,就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甚至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富人家的垃圾桶里的东西,也可能是穷人眼里的宝。比方说,一套旧衣服,可以给穷人御寒。
看了一个有点离奇的观点:富人的财富,不是钱和房子,是穷人。
大概意思是说,富人的公司,工厂,门店,都是靠相对穷困的人来打工,支撑起来的。
顺着这样的观点看,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穷人,到富亲戚的工厂去打工,或者富亲戚的鱼塘、工地去干活。
穷人有了打工的机会,就拼命感激富亲戚。或者穷人在打工的过程中,付出比一般的人更多,得到的工钱,不见得更多。
当富人的举手之劳,成为了穷人眼里的恩德之后,社交关系就不对等了。往往穷人付出的更多,也就体现把关系看得更重。
03
富人慢慢走出人情世故,更习惯用规则去成就自己,办事追求效益。
比较之下,富人是如何看亲戚关系的呢?为什么能把关系看淡一些呢?
富人经历一次致富的过程,也知道如何让利益变得更大,还见过大世面。这就让富人的格局改变了,对关系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
富人社交,往往讲究的是“有用、没用”,而不是血脉亲不亲。
富人办事,首先会看规则,而不是找熟人。把规则搞清楚了,办事会特别顺利。万一有意外情况,还可以看挽救局面的措施。
尤其是一大批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的富人,他们能够打开局面,往往到地方的好政策,而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古人说:“顺天者昌。”这之中说的“天”,就是自然规则。顺着自然要发生的事情去做,那就顺风顺水,更容易成功。人情再多,若是违背规则,那就是贪赃枉法,或者是贿赂,不可取。
当然,富人也有社交,不过他们习惯利益之交,不一定是血脉之交。
利益之交,利来的时候,很深,利益淡去了,关系就自然散去,没有谁会得太重。
也会看到一些富人,回到老家,送红包给父老乡亲。但其本身,是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力,打造创业的好人设。和《道德经》中“善行无辙迹”的道理,是相反的。
04
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珍惜血脉之情,但是不要看得太重了。
以小家庭为单位,努力去经营,增加财富。把靠谱的,给予利益的关系维持好,把不靠谱的,敷衍了事的关系,慢慢淡化。
做一个清醒的人,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每一份冷漠。
从今往后,聚散随缘,来去自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