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连载了一部小说《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里的主角拥有一艘神奇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鹦鹉螺”号能够提取海水里无穷无尽的纳来发电,拥有一套强大的自循环系统,因此可以悄无声息地长期深潜在水下,可以一口气在深海中旅行数万公里。
不到一百年后,这个设想基本上被人类实现了,那就是核潜艇。
核潜艇就是用核能作为动力的潜艇,和传统的其他能源相比,极小极小的一点核燃料,就可以持续产生极为巨大的能量。一枚高尔夫球大小的核燃料就可以顶几十输油罐车运送的石油。
1954年,美国建成了第一艘核潜艇,名字就叫“鹦鹉螺”号。这艘现实里的“鹦鹉螺”号,可以连续在水下潜行50多天不上浮,可以在十天之内悄无声息地穿越大洋,因为它的速度比常规动力潜艇快一倍多。
“鹦鹉螺”号可以像鬼魅一样,在敌人毫无防备,全然没有觉察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发出致命的打击。
这里说一个背景,上世纪中叶的潜水艇,下潜的深度是很浅的,而且基本上每过一个小时,就得浮上来换气,因为化石燃料非常耗氧。2003年,我国一艘常规动力潜艇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原因就是打开柴油发动机后,上浮换气时发生机械故障,进气阀没有打开。
和常规动力潜艇相比,核潜艇拥有强大的动力和自循环系统,可以长期深潜在海里。大家很快就领悟到如果给它配上核导弹,它就是一个完美的二次核打击平台。
即使一个国家完全被核平了,陆基上所有能够反击的核武器都被摧毁,那么它隐藏在深海某个角落里的核潜艇,仍然可以完成近乎同态的复仇。这种二次核打击的威慑,等于上了一层双保险,一般人惹不起,也就不会轻易去惹了。
美帝“鹦鹉螺”号制造成功的信息,当年我们国家也早早收到了,并且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当年我们有很多的担心,担心美帝会在日本,在韩国部署核武器,担心核潜艇会游过太平洋,部署在对岸,让我们一天也不得安宁。
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是实在人,认为那好办,咱们也把核武器搞出来不就得了。在咱们完全一穷二白的时候,就下决心在最尖端的国防技术领域,必须拥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早早立下了“两弹一星”的项目。
这在表面看来和我们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不太匹配,但事实是只有当你拥有了这些终极的防身武器,你才有条件独立自主地搞和平发展,才不会被人随随便便拿捏。
核潜艇的项目是1958年立下的,黄旭华老先生那时候还是个年轻的大帅哥,也是项目组一开始的成员,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此后十几年里默默地为这个项目工作着,逐渐晋升为总设计师。因为研发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工作,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
黄旭华先生来自广东潮汕地区,是一位学霸。少年时代赶上日本侵华,学业被战火烧得支离破碎,一路辗转奔波,好不容易才完成学业。建国的时候,他从交大的造船系毕业,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中国的核潜艇项目,一开始的计划是向苏联学习,但立项没多久就赶上中苏交恶,没来得及得到苏联任何帮助与支持。与东风系列导弹不同,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完全是依靠黄旭华为代表的那一批科学家、工程师与工作人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奉献精神,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他们的困难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储备与经验不足,中国近代在科学与技术领域陷于落后,中国的人才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缺少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大家都没练过手,都是从零开始。
其次是经费严重不足,当年国家条件很困难,只能优先最核心的项目。1962年,因为缺钱,核潜艇项目进行到一半,被迫叫停。相对而言,二次核打击毕竟没有核弹、导弹的研发那样重要。一直到1965年,原子弹试爆成功的第二年,才重新上马。
再者是缺少产业链的支持。核潜艇要隐藏在深海中,首先得扛得住巨大海水压力,水下几百米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要承受1吨重的水压。中国当年就生产不了能扛住这种压力的特种钢材,只能用大量农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
核潜艇要配置一个能够制造氧气、调节温度的自循环系统,要装配惯性导航仪,要拥有超长波通信系统,要配备顶级的声纳,要确保核反应堆安全且运作良好……所有这些细节,都离不开成熟的基础工业。
而这是当年的中国极度缺乏的,因此研发人员每走一步,都要比别人多花数倍工夫,要面对更多的障碍。甚至只是在装配这个环节上,一线的工程师与工人,也面临着经验不足的问题。
但所有这些困难,都被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一点一点克服了。1970年底,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开始服役。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优化改进,也在数次重大危机与关键事件里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研发核潜艇所累积的技术,后来也在民用领域持续运用,一点都不浪费。
导弹与核武器与无人机一样,实际上具备非对称作战的特点。只要你拥有了,哪怕你常规武器落后许多,别人也不得不畏你三分。
中国目前的核潜艇实力,仍远比美俄两家落后,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当前工业体系成熟的背景下,升级与优化,追上甚至超越,完全只是时间与需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