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明了的公交导引路牌,成为管理部门积极拓宽服务渠道的缩影。

质朴大方的中华灯,装饰一新的米黄色大楼以及具有满满时代感的钟楼……2月8日,刚刚出站的李满成,便被太原火车站的新变化吸引住了:“翻新如旧,找回了儿时太原站的感觉。”时代的转身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他踏上西广场,眼睛转个不停,为这里的变化而欣喜:“感觉眼前更加通透恢宏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随着迎泽大街以及太原火车站站前区域维修改造工程的顺利完工,为实现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组织筹建了广场管理所,接管太原站广场的管理养护工作。春运之际,记者来到太原火车站,实地体验站前管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更多用心 更多安心

近些天的严寒,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人头攒动,春运正酣。

据了解,春节期间,太原火车站进出旅客约13万人次,站前广场井然有序。“南北两侧设置的单向闸机实现了接送站分离,将‘南北同向出’调整为‘南进北出’,即南侧为送站区、北侧为接站区,通行效率极大提高,同时便于客流管理。”广场管理所负责人刘海燕介绍。

用“融合指数”保障旅客出行“平安指数”。在出站口,交警、城管执法、广场管理等部门或单位联合设立咨询台,随时向旅客提供咨询服务,准确高效地提供导引。

广场上、地下通道入口的音响设备,也在同步播报进出站指南、注意事项,实现了导引播报全覆盖。在出站口,增设“行军图”样式的公交导引路牌,简明清晰。“这个看着清楚,我不识字也能懂。”外地来并的李大爷高兴地比划着。

“我们的管护模式经历过考验——去年国庆期间,广场接送站人员达到100万人次以上,这一模式还在不断丰富完善中。”刘海燕表示。

更多用心 更多温馨

地下停车场曾因环境脏乱差而被媒体曝光。通过改造,这里划分出车辆、人员进出区域,实现人车分流;增加标志标识、减速带等安全设施;配备崭新的灭火器、消防栓,以应对突发情况。如今的西广场共有地上、地下3个停车场,总计181个车位,通过精心规划普通车位和新能源停车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旅客的停车需求。

这里,不仅是一个中转站,更成了连接人心、传递温情的桥梁,让每一位在路上的旅客都能感受到太原的温暖:地下停车场新建了公厕,使用中央空调调节室温,安排专人24小时保洁服务,洗手台的水龙头安装恒温混水阀,为旅客净手洁面提供温度适宜的温水;卫生间前的空余处设立饮水机,满足旅客饮水的需求。

这里完成升级的不仅有环境与硬件,还有服务与守护。

“我没想到落在出租车上的身份证竟能找回来!”外地游客王女士激动地说。1月6日,负责地下停车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取监控,多方联系,助王女士找回丢失的身份证。

帮助失智老人前往救助站;与太原站“改梅助困室”对接,一同为行动不便的出站旅客提供联络出租车等服务……通过服务“上大分”,地下停车场从一个普通的停车场所蝶变为一个安全可靠、秩序井然、温馨舒适的出行驿站。

更多用心 更多舒心

有人驾驶小型三轮垃圾转运车,不时清空垃圾桶;专业捡拾工使用手持夹具,及时清理烟头纸屑;直梯间玻璃门、公厕洗手池,擦拭得洁净如新……熙熙攘攘的太原站西广场,面对春运期间骤增的垃圾,身穿“太原城管”字样马甲的保洁人员用自己的坚守和艰辛,不停刷新着广场的“颜值”。

“广场上有南来北往的旅客,是城市的‘脸面’,我们制定了‘四班三运转’全天候工作制,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来维护广场环境。”部门经理郝建秀说。火车站广场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含地面广场、人行通道、南北地下3处停车场,清扫保洁工作点多面广,要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全天清洁,着实不易。为此,管理部门划分不同区域,人员各司其职,让清洁任务精准到位。

分管保洁与巡视管理科室的孙斌介绍,自去年9月以来,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9次,涵盖岗前、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交通安全等内容。“我们将培训内容都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工作群里,员工们可以随时学习,确保掌握专业技能。”

春运更像是一场一年一次的“大考”,容不得半点疏忽。去年11月21日的防冲撞应急演练、12月2日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和今年1月15日的春运大客流应急演练,广场管理所均与站前公安部门、交通管理部门联合开展——这是一群人守护、保障、服务旅客的责任担当,也是锦绣画卷中的亮丽风景。

离开太原火车站时,已灯火通明,只见广场上新建的南北连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吸引了众多旅客驻足拍照留念——一个通透的太原站,映照着一座流动的太原城。记者 任晓明 文/摄

来源:太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