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是个相当刚愎自用的人,他知道自己身边肯定有共产党的探子,毕竟他自己也在中统和军统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特务和间谍,安插在我党内部刺探情报。所以每每到任命重要职位的时候,老蒋挑的都是自己的心腹,不是沾亲带故的,就是觉得信得过、全无卧底可能性的。但老蒋的眼光真的可信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然他不会在解放战争末期发出“天下何人不通共”的哀叹。老蒋手下有两员备受重视的“爱将”,他们互相举报对方是红色间谍,吵得不可开交,而老蒋自觉识人很清,认为两人完全就是政见不合、互相嫉妒,因此忙不迭地做和事佬,劝诫他们不要窝里斗,容易动摇军心。但老蒋哪里知道,这两人说的可都是实话,他们确实都是我党的特工。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人的互相抨击可不是做戏,是真真切切想要铲除对方。既然都是我党的红色特工,这两人为什么要互相揭发?老蒋为什么不相信他们的话?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在杜聿明这个第三人心中留下疙瘩?
国民党领导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
两宠臣互指对方为“卧底”,老蒋却不信,结果两人说的都是实话。
老蒋身边红色谍影重重
1948年,国共之间的内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号角声也即将吹响,风声鹤唳中,身为军队最高负责人的老蒋满面愁容,毕竟他也是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早就看出战场上的形势对于国民党军队可谓十分不利。自家的军队如今在东北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北平和天津也被解放军掌握在手中,心急如焚又想不出克敌之法的国民党领导只能将包括徐州在内的中原地区作为自己下一步的重点防守地点,一番调兵遣将之后,国民党领导在徐州部署了足足有80万人的精锐部队,做足了战前准备。当然,国民党领导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因为徐州地理位置重要,这里既是全国铁路线的枢纽中心,也是国民党大本营所在地南京的前端门户,一旦徐州失守,解放军就能长驱直入,直捣黄龙。
这边解放军的领导也看出敌军是想借着自家在中原地区的经营基础打一场翻身仗,守护自己最后的地盘,部队将领们很快开始思索合适的作战方法,毕竟虽然解放军在作战意志方面更胜一筹,但在总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却还处于劣势地位,现在能调动的队伍只有华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可这两支队伍的总兵力加起来刚刚够60万人。
解放军装备
不过即便是看到解放军身处劣势,中央领导的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紧张神色,依旧镇定自若地观看着战场地形图,和另一边的国民党领导形成鲜明对比。是中央领导已经摸清楚敌军的底细,将对方的一举一动纳入自己眼中吗?你还别说,确实是,就在中央领导的桌上,摆着好几份从国民党军队内部传回来的绝密情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人,有国民党领导每次召开会议时都会带上的记录员沈安娜,有官至国民党中将、在桂系军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韩练成,也有国民党领导极为重视的、在其作战部担任重要职位的郭汝瑰和刘斐,他们二人一个是作战厅的厅长,一个是参谋。
这些人身份不同,官职不同,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我党精心培养、潜伏能力超乎常人的红色特工。他们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官职越高,能探知到的情报就越多,也更加机密。暗战沙场谍影重重,国民党领导也没有想到,他自觉小心谨慎,从来都是任人唯亲,却还是被解放军这边钻了空子,连自己的身边人都被渗透。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些红色特工的身份都是保密的,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因此还产生了一些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互相挖坑事件。
致敬深入敌后的地下党员们
郭刘二人互指对方为卧底
这天国民党领导正在惆怅,站在作战指挥部里看着地图,一言不发,身边站着刘斐和其他的部队将领。其实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将领也都明白,部队作战不利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一般是内外兼有,外部原因是身为对手的解放军实力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在这个节骨眼上跟敌军透露内幕消息。国民党领导问身边的人,是否觉得组织内部有敌军的卧底,如果觉得有,心中的怀疑对象是谁?刘斐听到国民党领导发问,面上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慌乱之情,他知道国民党领导之所以会这样问自己,不是因为怀疑,反而是因为信任,因此稳如磐石。
不过身为隐藏特工的刘斐可不是什么软弱之人,他很快就想出了一条祸水东引的计谋,举报自己的手下,也就是同样在作战指挥部任职的郭汝瑰,说他和国民党军队格格不入,都是部队的高级将领了,家里边还是一贫如洗,平日里既不参与酒局,也不和其他人一起玩乐,生活做派和敌军那边是一个样子。刘斐的话得到了部队高级将领杜聿明的赞同,他称郭汝瑰不贪财不好色,整天说他们这些喜好饮酒享受的部队将领不成体统,极有可能已经被敌军那些所谓的“艰苦朴素”说法吸引,被其收买。
刘斐
不过刘斐和杜聿明没有想到,国民党领导听完两人的话,不仅没有表示赞同,反而破口大骂,反问说:“难道只有那些贪图享乐的军官才像是国民党军人吗?什么时候军队中清正廉洁的官员反而成了格格不入的异类?”国民党领导出身于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本身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能有这样的想法还是挺出人意料的。不过有好的想法又如何,他并没有对自家军队中的奢靡风气进行打击,对于将士们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的失败早已注定。
这边刘斐和杜聿明被国民党领导一顿臭骂,刘斐倒是没有再多说什么,毕竟他只是挑了一个和自己身处不同阵营、并且身上还有些可说道之处的人,打算让敌军狗咬狗,自己也能通过这个借刀杀人的手段隐藏起来,继续潜伏。杜聿明却表现得相当不服气,一再强调自己的猜测是值得考虑的,他和郭汝瑰之间的梁子也因此结得更深。今时今日的我们已经了解过历史,因此也知道郭汝瑰确实是我党的红色特工,但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看,郭汝瑰出身黄埔,是国民党领导最为重视的天子门生,还在日本研修过军事专业,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很英勇,能文能武,勇猛可靠,是老蒋的左膀右臂,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因此他觉得刘斐和杜聿明的猜测完全就是个人主观臆断,没有事实证据做支撑,不用放在心上。
郭汝瑰
郭汝瑰听说自己被人检举,心中还是有几分慌乱的。他先是开始考虑,是不是自己之前带兵出战然后在背后给解放军放水的行为被国民党那边知道了?还是自己传递出去的情报被敌军拦截了?不过郭汝瑰转念一想,觉得这些情况应该都没有发生,不然自己就不会只是被怀疑,而是应该直接进大牢接受审讯了,再者说他也提出过不少对战局有推动作用的战略意见,虽然没被采纳多少,但也因此得到国民党领导的赞赏,应该没有露出过什么马脚。了解到自己的上级刘斐也在国民党领导的面前举报自己,最后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被骂,郭汝瑰心中有了计较,决定以这个人为突破口,搅乱形势。
为了保证地下情报人员的安危,所有的红色特工都只和自己的接头人单线联系,没人知道其他战友的身份,因此郭汝瑰并不知道刘斐是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志,对付起来并不留余地,直接就有样学样地对其进行“揭发”。其实郭刘二人都是国民党领导最喜欢的那类人,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也都在日本留过学,不同的是,刘斐之前一直和桂系军阀的领头人物白崇禧打交道,是白崇禧一手扶持上来的。因为出身好,仕途顺,刘斐为人十分高傲,不仅在士兵和将领面前是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在国民党领导面前也不加收敛,曾经公开驳斥过领导的决定。
郭汝瑰
郭汝瑰觉得,刘斐这样的性格肯定会让小肚鸡肠的国民党领导感到不适,再加上刘斐最近的战场表现也不是很良好,他在桂系军阀中拥有不低的话语权和指挥权,手下的军队却连吃好几场败仗,光会纸上谈兵。所以郭汝瑰举报刘斐的理由是什么呢?比刘斐举报他的稍微靠谱了一点,是说刘斐心中有其他念头,可能是想给自己留后路,所以才没有在战场上使出全部力气,导致部队打败仗。
国民党领导见手下的两员爱将如此针锋相对,倒是没有把他们的理由放在心上,而是坚持相信自己的眼光,觉得他们两人是因为私怨互相攻击,不仅没有惩处,反而是分别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国民党领导表示,现在正是军队的紧急时刻,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互相抨击,高层之间的内讧对军队的稳定性影响极大。他认为郭汝瑰和刘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军队的未来着想,因此只是把问题揽在自己身上,想要让这两个得力干将化干戈为玉帛。
国民党领导
得知战友身份
不过此时此刻的国民党领导肯定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次的让步可是将媚眼抛给了瞎子,完全就是白费苦心,因为刘斐和郭汝瑰确实是我党的地下情报成员,只不过两人所处的情报系统不同,刘斐是华东野战军敌工部的成员,郭汝瑰则是直接听命于我党高级领导,因为他们都是只和自己的上级单线联络,才导致了这次乌龙事件的发生。虽然国民党领导没有将两人的话放在心上,两位红色特工的身份也没有暴露,但不明真相的郭汝瑰和刘斐二人却在这次之后正式结下了梁子,开始互相之间使绊子,明争暗斗不断,最后事情还传到了中央领导那边。中央领导找来情报系统的负责人询问,这才确定两人的真实身份,当时也是哭笑不得,但领导也知道不能让两人就这样窝里斗下去,只能进行干涉以及暗示。
郭汝瑰收到密电,接头人表示不要在没有弄清楚刘斐真实身份的时候就轻举妄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上级领导没有直接点明,但能做特工的都是心思缜密之人,郭汝瑰很快转过弯来,明白刘斐身上有秘密,他可能是自己的同志,因此也不再针对刘斐,免得给这位同甘共苦的兄弟造成不便。想明白刘斐的身份,郭汝瑰也知道为什么刘斐会在之前的战斗中频频失误,落得一个“指挥不力、缺乏实战经验”的名声,为什么会公开表示自己不赞同上级领导的作战计划,然后在睢杞战役中擅自更改部队的进军路线,以至于被解放军抓住空子突袭,差一点就全军覆没。
年轻时的郭汝瑰
之后事情的发展也让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淮海战役爆发初期,国民党领导任命刘峙为徐州战线的总指挥,但实际上这并非他的本意,在国民党领导心中,这一次的总指挥大权应该交给白崇禧或者杜聿明才对,这两人经验丰富,运用战术也更加灵活。但白崇禧在刘斐的劝说下拒绝了国民党领导的调令,杜聿明那时候还在东北战场上稳定局面,分身乏术,身为五虎上将之一的刘峙这才有机会冒头。不过刘峙空有虚名,实际上就是个十足的大草包,以前打日本人的时候不出力光跑,之后在定陶战役中输给中原解放军,麾下的30万大军就像毫无战斗能力一样,被6万解放军迎头痛击。刘峙被当时的人称为“长腿将军”,当然这不是称赞他腿长,只是借此来讽刺他一遇到事情就跑得贼快。
没有刘斐在背后推波助澜,打消白崇禧走马上任的想法,这个不堪大用的刘峙也当不上淮海战役的总指挥。郭汝瑰将所有的事情串联起来,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在这件事情的基础上争取到更多的活动空间。后来解放军摘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果实,国民党领导大发雷霆,再一次开始排查部队中的卧底,郭汝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太妙,于是向上级领导申请,允许他找机会返回延安。但此时解放战争已经迈入重要阶段,部队领导认为他们想要在当前时刻脱身很困难,反而是继续留在国民党那边更加安全,也可以探查到更多的情报,推动胜利进程。不过考虑到继续埋伏在国民党领导的身边还是太过于危险,于是上级领导建议郭汝瑰前往西南地区任职,这样既远离风暴中心,也好在国民党军队撤离到西南之前打好基础,方便到时候里应外合。
淮海战役地形图
郭汝瑰很快就找好门路,带着一帮从淮海战役战场上退下来的伤兵,前往驻扎在西南地区的七十二军,担任军长一职。走之前,刘斐还再一次在国民党领导的面前给他穿小鞋,称将其下放到地方上有助于磨练,可以增加战斗经验,开阔视野。其他的国民党军官都觉得这是刘斐在针对郭汝瑰,只有郭汝瑰自己清楚,刘斐这是在帮他洗清嫌疑,好让国民党领导能放心地将军权交付给他。
红色特工起大作用
渡江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但固执己见的国民党领导还是不甘心承认自己的失败,将部队的有生力量都聚集到西南地区,让这些人借着西南的高山密林,和当地的土匪强盗勾结,继续负隅顽抗。这时候国民党领导早就携家带口逃到台湾去了,中央领导抽调二野和四野的兵力,让刘邓二人领兵南下,解放大西南。郭汝瑰这时正指挥着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四川,得知解放军已经抵达湘西,在和上级领导商量过之后,直接以不想继续进行无谓反抗为由,劝说部队起义投降。郭汝瑰起义的举动在国民党军队中掀起轩然大波,效仿者接连出现,西南战役在一片兵荒马乱中落下帷幕,一部分是因为解放军的攻打,一部分是因为起义投降的国民党军队太多,足足又几十万人。西南是国民党领导留在大陆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本来是想借着这里的高山密林让部队休养生息,必要时就联合一些境外势力展开反攻,结果所有的苦心谋划都付之东流,气得直接骂起了脏话。
解放大西南
郭汝瑰在战役结束之后一直享受的是起义将领的待遇,直到他在晚年撰写回忆录,将自己过去的经历都和盘托出,这个潜伏在隐秘战线上的英雄才被世人所熟知。原来他早在黄埔军校读书期间就和我党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同学的介绍下成功入党,后来因为留学日本和组织上失去联系,但回国之后一直都在暗中奔走,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为我党隐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特工。其实郭汝瑰之所以会想到写这本回忆录,还是因为受到了一个人的触动,这个人正是曾经和自己很不对付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
战后的杜聿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但解放军并没有苛待他,在1959年冬天将他特赦出狱,还将其送进医院治病。身体情况好转的杜聿明开始正视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积极撰写文史资料记录历史,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1981年,杜聿明重病缠身卧榻休养,郭汝瑰前去看望他,此时的杜聿明已经时日无多,却还是执着地询问郭汝瑰是否是我党的红色特工,郭汝瑰当时还没有公开身份,但看到对方执念深重,还是告诉他两人当初立场不同。终于在垂暮之年得到答案,杜聿明心中的遗憾得以消散。
郭汝瑰起义书
另一边的刘斐其实一直没有公开过自己的真实身份。刘斐在桂系军阀中颇有地位,但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掌握一定权力后,刘斐却拒绝了对方的提拔,主动表示自己想要加入谈判代表团,和解放军进行商谈。刘斐一行人和解放军这边派出的代表谈了将近半个月,终于在大部分意见上达成一致,但李宗仁表示这场谈判就是缓兵之计,他并没有放弃继续作战的想法,刘斐的付出也变得没有意义。当然中央领导也知道现在即便是进行和谈也没有意义,就交待刘斐不要回到南京,直接留在北平就行。不过刘斐并没有就此停下战斗的脚步,因为自己和李宗仁以及白崇禧都走得很近,所以他秘密前往广州,游说二人脱离国民党领导的掌控自立门户,李宗仁和白崇禧在他的劝说下带着手下人跑去国外,敌军的有生力量变得四分五裂,实力削弱了好几倍。
其实所谓的天下众人皆通共不过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国民党领导本末倒置,看不上“泥腿子”老百姓,却没有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再加上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刘斐和郭汝瑰之间的互泼脏水、互揭身份,只被他当作是无足轻重的内部矛盾,结果却成为炸毁他统治基础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