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正月十二晴,就怕正月十二阴”,今日正月十二,晴天啥说法

不知不觉,农历正月已经过了一半了,而人们春节过后,也正式回归于工作和学习当中了。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二,也是一个不一般的日子,这一天还是有很多民俗说法的,比如说,这一天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各种活动,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做准备。

不过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正月十二这一天晴天或者下雨,和未来的天气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也就有了:不怕正月十二晴,就怕正月十二阴”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我来回答:



正月十二有啥特点:

正月十二在“六九”。

按照《数九歌》的说法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何开冻,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所以到了六九的时候,天气已经转暖,河边的柳树已经发芽了,但是今年的“六九”是一个“冷六九”,所以今年正月十二也是非常冷的。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监测来看:

随着2月7日的寒冷冷空气来临,我国在六九期间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寒潮降温天气,北方地区下降10~12℃,南方地区则下降到8~10℃,0℃冰冻线依旧牢牢钉在长江北岸,像是一道无形的寒冷屏障,让这个六九天气的气温降到冰点。

当然正月十二也是如此,就拿我们山东这边来说吧,其最低气温也到了零下12~16℃,所以今年的正月十二,也是往年以来最冷的一个正月十二。



“不怕正月十二晴,就怕正月十二阴”的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对于正月十二这一天,还是有很多农谚的,所以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正月十二这一天晴天或者下雨,对于未来的天气是有影响的,也就是“倒春寒”现象是否到来。

那么什么是“倒春寒”呢?

我们看祖宗留下来的古书《授时通考》这样载:

“春寒料峭,风雨送冬归。”

意思是说,到了春天的时候,寒冷还是如期而来。此时,天气降温明显,风雪不断,这会使得气温骤然下降,而农田里的作物也深受其害。

而民谚这样说:“小阳春不过三日,倒春寒冷死人”,所以来说,倒春寒现象不仅仅让庄稼的生长受到影响,也让人们在抗过了寒冷的冬天以后,又突然遭受到冷空气的侵扰,是非常让人难受的。



当然按照民俗的说法,至于为什么“不怕正月十二晴,就怕正月十二阴”,在正月十二这一天还是有一些民俗说法的。

第一,“正月十二晴,麦苗长得茁壮”。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正月十二这一天是晴天,天气又非常暖和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进入春天以后,麦子也长的非常的强壮,到了麦收的时候,会是一个丰收之年。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俗语有这样一句话“冬天下雪是宝,春天下雪是草”,所以如果在冬天下雪的话,那么“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但是到了春天下雪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会有倒春寒出现,倒春寒是有很大危害的,它会导致正在生长的庄稼给冻死,造成粮食的减产,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而正月十二这一天,晴好的天气预示着温暖的春季将会持续,这也减少了受到倒春寒的可能性。

第二,“正月十二阴,春寒暂时迁延”。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二这一天出现阴天,甚至下雪的话,那么根据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这也预示着春天的寒冷暂时延缓了,倒春寒会频繁出现。

至于倒春寒的危害我来说一下:

对于倒春寒,古书《授时通考》记载: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然阴沉之象,或为倒春寒伏笔”。

意思是说,倒春寒现象不仅仅是预示气温回落,而进入春天之后,天气过于寒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对那些早春就开始发芽的植物,更是受到很大的影响。

比如说去年的三月桃花雪等等,这都是倒春寒现象影响的,这让正在开花的桃花被冻死,而桃花就是前期的桃子,如果桃花被冻死的话,那么会影响桃子的收成。

第三,“正月十二雨,春寒之意更浓”。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正月十二这一天了下了雨雪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春天的寒冷之气更浓,而倒春寒现象会频繁的到来。

对此古书《吕氏春秋》言:

“春寒料峭,物未舒生。”

意思是说,如果春天比较寒冷的话,即使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谷雨节气,但是心在天气寒冷,那么万物也是不生的,这包括正在生长的小麦等等。

通过上述的说法,“不怕正月十二晴,就怕正月十二阴”还是有一些说法的,此时今天的正月十二正处于冷暖交错,乍暖还寒的时候,所以这一天是适宜晴天,不适宜阴天的。因此到了春季以后,农民朋友们,也要警惕寒潮卷土重来,以免农事受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