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枕大寒
欠问萱堂加饭安,江城客病夜初阑。
十年风雨潦无绪,一卷诗书枕大寒。
首句“欠问萱堂加饭安”:“萱堂”在古代是对母亲的代称,这里指作者的母亲。“加饭安”即询问母亲是否吃得好、睡得安,是古人对亲人常用的嘘寒问暖之语。“欠问”则表达了作者因身在异乡、身体不适而无法及时向母亲问候的愧疚之情。
次句“江城客病夜初阑”:“江城”指作者所在的异乡城市。“客病”指作者因病客居他乡,身心俱疲。“夜初阑”即夜深人静之时,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第三句“十年风雨潦无绪”:“十年”并非确指,而是泛指作者长期漂泊异乡的岁月。“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喻人生的坎坷与磨难。“潦无绪”表达了作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历风雨、饱尝艰辛,却感到茫然无措、思绪纷乱。
第四句“一卷诗书枕大寒”:“一卷诗书”指作者手中的书籍,是他在孤独与病痛中的精神寄托。“枕大寒”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冬夜,只能抱着诗书入睡的凄凉景象。这句诗既表现了作者的坚韧与不屈,也流露出他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辛酸。
七绝.夜无声
寒潮忽至雨初晴,偶有雪花融不成。
小酒红炉书倦后,一枝梅放夜无声。
首句“寒潮忽至雨初晴”:“寒潮忽至”描绘了天气的突变,带来了寒冷的气息。“雨初晴”则预示着雨雪过后,天空放晴,为接下来的景象铺垫了一个清新的背景。
次句“偶有雪花融不成”:“偶有雪花”点明了此时仍有零星的雪花飘落。“融不成”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雪花因地面温度较高而无法堆积,悄然融化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冬夜的静谧与清冷。
第三句“小酒红炉书倦后”:“小酒红炉”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诗人在红炉旁品着小酒,享受着冬夜的温暖。“书倦后”则暗示了诗人在阅读之后,略显疲惫,转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闲适。
第四句“一枝梅放夜无声”:“一枝梅放”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梅花在寒夜中悄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夜无声”则强调了冬夜的宁静,梅花在无声中绽放,更显得其孤傲与脱俗。
七绝.各谁家
帘风檐雨落残花,梦正沧桑到海涯。
枕冷灯寒尘路仄,沾巾儿女各谁家。
首句“帘风檐雨落残花”:“帘风檐雨”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夜晚,风吹动窗帘,雨滴落在屋檐上,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落残花”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暗喻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失落。
次句“梦正沧桑到海涯”:“梦正沧桑”表达了诗人在梦中经历着世事变迁、岁月沧桑的感受。“到海涯”则象征着梦境的遥远与无边,暗喻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第三句“枕冷灯寒尘路仄”:“枕冷灯寒”描绘了诗人独自躺在寒冷的枕头上,身边只有一盏昏暗的灯火,更显得孤寂与凄凉。“尘路仄”则指人生道路的坎坷与不平,暗喻诗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第四句“沾巾儿女各谁家”:“沾巾儿女”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儿女的深深思念,泪水沾湿了衣襟。“各谁家”则强调了儿女们如今身在何方,是否安好,诗人对此充满担忧与牵挂。
七绝.梦乡宽
檐花拍雨琐窗寒,灯火颇梨剪夜阑。
崎路人间孤独客,醒来犹觉梦乡宽。
首句“檐花拍雨琐窗寒”:“檐花拍雨”描绘了雨滴打在屋檐下的花朵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同时花朵也随风摇曳,增添了画面的动感。“琐窗寒”则指窗户因雨而显得寒冷且紧闭,给人一种孤寂和冷清的感觉。
次句“灯火颇梨剪夜阑”:“灯火颇梨”中,“颇梨”通常指琉璃或玻璃,这里可能指灯火透过琉璃或玻璃窗发出的柔和光芒。“剪夜阑”则形象地描绘了灯火将夜晚剪断,即夜晚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情景。
第三句“崎路人间孤独客”:“崎路人间”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曲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孤独客”则表达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与漂泊,仿佛是一个独自前行的旅人。
第四句“醒来犹觉梦乡宽”:“醒来”指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世界。“犹觉梦乡宽”则表达了主人公对梦境的留恋和向往,觉得梦境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宽广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