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寒假缤纷多彩,学生们的快乐与喜悦挂在脸上。在天文馆凝望星空、畅想未来;在实验室默默坚守、探秘科学;连线“云端课堂”,传递知识与关爱;赶大集、办年货、品美食,寻味浓浓中国年……天地大课堂,万物好老师,对学生们来说,寒假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

寒假是什么?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放松”“学习”“成长”“相聚”,这些都是假期的关键词。但若进一步追问,相比学校教育和其他假期,寒假的独特性是什么?如何让假期的教育意义充分体现?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为孩子架起全面成长的桥梁。

寒假最鲜明的特点,在其文化特性。剪窗花、写春联、行花街、猜灯谜……与春节、元宵节撞个满怀,一项项承载着团圆、吉祥等美好意象的传统习俗,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春节日常,也是寒假独有的育人资源。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鱼灯游弋,铁花绽放,英歌舞欢腾,学生们在各具特色的非遗表演、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言笑晏晏,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纾解、家国的温暖,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会交往、情感表达、公民意识等能力和素养。

与学校教育相比,寒假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持续的师资指导,大部分学生回归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学习和生活空间都发生了改变。或是和亲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或是打卡博物馆,从人文历史、自然科普,到艺术审美、民俗特色,与跨越千百年的人与物展开时空的对话;或是投身公益活动,参与垃圾分类宣传,为社区老人送去温暖,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假期是学生自主探索、自我管理的珍贵时光。

“过完年就长大了一岁”“新的一年,祝愿茁壮成长”“勇敢追梦,未来可期”……在年夜饭桌上,在拜年的欢声笑语中,长辈们总是满怀期望与爱意,给孩子们送上真挚的祝福。春节蕴含着“增岁”的意义,这是时间维度上的成长,而内心世界的成长,则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

寒假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家长可与孩子一同回顾过去、规划未来,以高质量陪伴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充满爱与关怀的陪伴之旅。要掌握教育中的松弛感,既不能“放得太松”,让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也不能“压得太紧”,报班过多、作业繁重,导致假期变成第三学期。

学校教育也不能缺位。放假前,布置寒假作业时,不妨多融入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类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假期中,通过家访、在线沟通等方式,保持家校联系,追踪学生成长动态。开学后,在评价环节,应及时对假期作业进行总结和反馈,绝不能简单地以“阅”字敷衍了事。

社会各方应共同参与,创设安全环境,丰富活动载体,挖掘特色资源,开放更多运动场馆和公共文化场馆,适当延长假期开放时间,提供托管、照护等暖心服务。

这个寒假,我们欣喜地看到,书山题海的纸质作业少了,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多了;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少了,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多了……一个有知识、有年味的寒假,昭示着更为理性科学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正扬起风帆,稳步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9日 06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