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805年),十八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与歌德一起开创了德国“古典文学”时代,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从小喜爱文学艺术

席勒1759年出生在威丁堡公国马尔巴赫城的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在当地的拉丁语学校学习文化,1773年被统治公国的卡尔.奥金公爵强制将其送入诗人舒巴特曾称为“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校学军医,后又改学法律,同时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军事学校有个心理学教师叫阿尔贝,席勒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有幸结识了他。阿尔贝是个爱读书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席勒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从小爱好文学艺术的席勒树立了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开始发表一些抒情诗歌。与此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79年毕业考试合格,被分配到军队中任军医。

剧本《强盗》完成后,1782年在威丁堡公国境外的曼海姆市举行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激动万分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剧本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其中的反专制思想迎合了当时德国青年的心理,从而推动了此时“狂飙突进运动“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挑战。但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受到封建王公们的非议,对席勒进行了残酷摧残。席勒被迫逃出威丁堡公国流浪异乡,1787年来到魏玛公国。

(二)与歌德结为亲密文友

来到魏玛公国后,席勒结识了著名诗人歌德,并结为密友。在这段时间,席勒致力于文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继续进行戏剧创作活动。经歌德地介绍和推荐,席勒担任了勒拿大学的历史教授。在当先生的同时,热情地进行创作,写了不少有关文学、历史等方而的著名作品和科研论文。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运动发生后,席勒感到欢欣鼓舞,对其表示大力支持,但当时法国群众对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等情况传到了德国,席勒在思想上产生了不满和恐惧,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对封建统治势力的妥协和动摇。

1795年前后席勒迁居魏玛,与歌德合作共同编辑《时代》杂志,经营魏玛剧院。

由于两位文友的共同努力,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时代。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基本上已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席勒从求学时代起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和科研论文。除《强盗》以外,1782年发表了剧本《费斯柯》和《诗歌集》,1783年发表了剧本《裴哀斯柯的阴谋》和代表作品《阴谋和爱情》。

在歌德的支持鼓励下,席勒进入了人生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1799年《华伦斯坦三部曲》,1801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2年《奥尔良的姑娘》,1803年《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别说明的是,1796年,两人还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三)《阴谋和爱情》赏析

席勒的代表作品《阴谋和爱情》,借用了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和《奥赛罗》两剧的题材,表现了新时代青年向往光明和清新的风气,与封建的旧时代彻底决裂的决心和斗志。

故事的梗概是,18世纪的德国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某公爵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一个平民音乐师的女儿露伊斯,却不知宰相的秘书伍尔牧也在打露伊斯的主意。伍尔牧向宰相告密。老奸巨滑的宰相当然明白伍尔牧的意图,他也想拆散这对年青人的爱情,但他的目的想要他的儿子斐迪南娶公爵的情妇米尔佛特夫人。因为公爵刚刚缔结了一桩别有企图的婚姻,需要将情妇隐藏起来。宰相的目的达到后,能使公爵仍然留在自己的官场罗网内。

宰相和秘书伍尔牧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玩弄阴谋,策划骗局。宰相派人抓走了露伊斯的父母,然后威逼露伊斯写了一封与第三者幽会的情书,将情书有意落在斐迪南的手中。气急败坏的斐迪南骗露伊斯喝了加入毒药的柠檬水。处于弥留之际的露伊斯说出了宰相的阴谋,同时也宽恕了斐迪南。追悔莫及的斐迪南最后也喝下了毒药,追随露伊斯到坟墓去了。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