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封神1》还挺不错。看了《封神2》,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拍的相当拉胯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大屏幕上出现导演的寄语,大意是说:感谢观众朋友们啊!有你们的支持才有了《封神2》这部续作!



我当然愿意认为乌尔善导演写这行字完全出于真诚的感谢和善意,也愿意相信这部续作真的是他有感于大家对《封神1》的支持,诚心诚意想“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但,怎么说呢?这话让看完《封神2》的观众们听来,更像是“贴脸放嘲讽”。


因为拍的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与《1》相比之下。


《封神1》如果能打八十分,《封神2》打个对折?四十分,不及格。我估计都有人会觉得我这分数是在捧它。



走出电影院想想,其实这部电影的特效、妆造设计什么的还基本都是延续一代大体在线的,音乐也还可以,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导演似乎用力过猛,太想在《封神2》中营造史诗感,导致整个电影的音乐全程处在一种甲亢状态中,但细一看剧情,又没有那么多高潮情节


是的,《封神2》最大(甚至可以说唯一)的问题不是音乐、特效、妆造,而剧本。因为剧本垮了,让整部电影给人感觉像是一个朗诵大师在全程用过分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语调,有感情的在朗读《平安经》:“北京火车站平安、西安火车站平安、郑州火车站平安、上海虹桥火车站平安……”初一听好激昂,细一看,怎么全是废话?
《封神1》,主编剧名叫莎士比亚
所以要解释为什么《封神2》如此拉胯,我们首先要理解《封神1》为什么还不错。


记得几年前,《封神1》上映的时候我就写过影评,当时我就说,这部剧最大的成功点,其实不是特效、甚至不是费翔、李雪健等老戏骨的演技,而是剧本。


对于一部剧来讲,特效、乃至演员的演技都是血肉,真正的脊梁骨就是剧本。


所以《封神1》的成功是剧本的成功,而剧本的成功其实不是导演乌尔善、或者编剧的成功,而是莎士比亚的成功——因为《封神1》的主干剧本其实是完全照搬(或者高情商的说,严格致敬)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




给不了解《麦克白》这部进了常青藤盟校哲学课书单的悲剧的读者朋友们科普一下,《麦克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苏格兰王国的英雄、将军麦克白在一次得胜回师的路上,于荒野中遇到了三个女巫。


女巫预言麦克白在未来会成为苏格兰的国王。
这个预言激起了麦克白熊熊的野心,他在这野心的催逼下,从英雄逐渐堕落为魔鬼,先谋杀了国王和竞争者以篡位、又逼死贤臣良将。最终众叛亲离,被击败身死国灭。




把这个故事放到《封神1》里去对照一下,你会发现《封神1》基本就是照着这个路数这么拍的。他顶着一个改编自许仲琳《封神演义》的名头,但却时时处处在抄莎士比亚——


《封神演义》原小说里,商纣王招祸的原因是非常东方式的——管不住下半身,登基坐殿后去女娲娘娘庙祭拜了一次,觉得女娲塑像长得不错,就写了一首淫诗调戏之,惹得女娲娘娘大为光火,派下妲己来祸乱殷商。


但《封神1》里把这个故事彻底给改了,费翔演的商纣王一出场时还没当商王,还是家中老二,本来登基坐殿也没他的份儿。他是个武功赫赫的大将军,寿命征伐冀州侯苏护、打破城池之后遇上了碰巧被千年狐狸精附身妲己,妲己一上来就纣王来了个预言三连,预言他将来会取代父兄登基为商王,实现更大的功业。




然后费翔,啊、不,纣王就逐渐魔怔了,回到朝歌之后施展种种阴谋诡计杀父兄、害比干、谋权篡位、祸国殃民。


没看过莎士比亚的人会觉得这剧本改的真好啊,有一种英雄堕落、宿命(Fate)的自我实现的感觉,但看过的人从开场半个小时起就应该反应过来了——这什么《封神演义》啊?这不就是换皮版《麦克白》么?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想指责《封神1》拍的不好。像《满城尽带黄金甲》成功借鉴《雷雨》一样,我觉得编剧能别出心裁的想到这样借鉴经典,反而是中莫大的成功。因为《麦克白》作为传世经典,确实是一个好本子,它通过主角的悲剧,把绝对权力对人的极致诱惑、和这种诱惑之下人的必然沦落这个千年命题给写出来了,这个命题宛如坚实的挂钩一样,可供好导演和好演员在其上“悬挂”无数有意义的“分命题”。




比如费翔演出了纣王从英雄到魔王的挣扎与堕落——甚至某些方面,费翔对纣王的演绎,是超越麦克白的。


比如李雪健借周文王之口说出了“你看到的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这样的名台词。


周武王姬发(抱歉我没记演员的名字)在剧中成为了一个先在“质子团”被洗脑PUA,又逐渐走向人性的复归和觉醒。而妲己则演出了那种半似中国女妖半似英国女巫的那种先知的神秘与妖邪的魅惑。




但别忘了,所有这些飙戏,以及特效、音乐、妆造,支撑它们的大前提,都是那个“类麦克白”的好剧本,这个好剧本像坚实的承压梁一样拖住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乌尔善导演或是运气好、或是憋了多年、厚积薄发,在《封神1》里刚好拿到了这么好的一个本子,想把电影拍不好,也是挺难的。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隐患,《麦克白》的骨架再好,也只够拍一部《封神》,而莎士比亚已经死了很久,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给乌尔善导演写个《2》。


所以到了拍续集的时候,没经典可以致敬的剧组只能全凭自己的功力现写一个本子,但这一写,就把马脚漏出来了。




2、《封神2》,人神关系的彻底崩溃。
简而言之,《封神2》剧本之所以如此拉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编剧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剧中的人神关系,或者说凡人与神仙的力量对比,出现了灾难性的“战力崩坏”问题。


在整部电影中我们反复看到这样的情节——殷商一方的邓婵玉受命打先锋去征伐西岐,半路疏忽大意,中了姬发的埋伏(夜袭),西岐将士奋勇作战,眼看着就要取得大捷了,但关键时刻,对面闪出巨无霸的魔家四将,跟开了挂一般,直接神乎其技的把战局扭转了回来。


这样的剧情来一次的确很震撼的,但玩多了,非但让剧情跟闹着玩一样,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荒诞感和无意义感——合着凡人怎么努力,怎么万众一心、怎么奇计百出,到最后都顶不过神仙开一次挂啊!那凡人还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觉醒、为什么要做选择、为什么要牺牲、为什么要战斗呢?就躺平看着两边神仙彼此斗法、互亮法器、满神仙界摇人找关系铲事儿不就得了么?




好家伙,你这么一拍,把《封1》拍出来的那点意义感也折进去了啊!


我们宽容一点说,其实这个事儿本来也不赖《封神2》的编剧、导演。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原小说就存在这个硬伤——


曾有人嘲笑《三国演义》扭曲了战争,说《三国》把战争写成双方武将单挑打架决胜,带多少兵也都是跟在后面喊666的加油队。


好像真认真打起来,没什么敌人是关二爷带本部五百校刀手打不赢的,如果打不赢,就再加上张飞和赵云。


但若拿罗贯中跟许仲琳一比,老罗真的是业界良心。




你看看《封神演义》里,越到后来人与神仙的战力差距拉的就越大,甚至神仙和神仙的力量差距也崩坏般的拉开。战争异化为神仙斗法,而神仙斗法又进一步异化为全天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整个《封神演义》演到最后,就一天界摇人关系学指南。


神仙和凡人的战力被拉的太悬殊了,让凡人的一切悲喜、努力、抉择都变得没有意义。随之人的尊严也就失去了价值。


看《封神演义》写商周革命,就像看《慕尼黑协定》四大国决定捷克的命运,纣王该不该换?殷商天下怎么办?凡人老百姓甚至周朝反抗军其实没有什么决定权。这些受苦受难的正主只能在场外听候指示,神仙们博弈完毕,出个结果,再堂而皇之盖个“天命在周(商)”的印章,你们凡人接受就可以。


而很不幸的,《封神2》没有突破原著这个既有桎梏,甚至还因为时间压缩、被迫叙事紧凑强化了它。


比如电影中bug一般存在魔家四将,最后还是靠西岐这边也摇人开了个更大的bug把它灭掉了。这就让所有剧中的凡人主角的行为抉择都跟闹着玩一样,打了半天打了个寂寞。


进而,这导致了《封神1》当中原本已经塑造成型的一些角色——比如周武王姬发,也在新作中出现了行为退化,从一个心智逐渐成熟、觉醒的少年退化为了一个需要神仙的保佑和指引才能成事儿的无能巨婴——虽然在原著小说中,姬发也确实就是这么个形象。


所以,其实我不太同意押沙龙老师说《封神2》小家子气,的确,邓婵玉率领的“殷商大军”除了魔家四将,部队规模就是个村战的级别,但你要考虑到,就《封神》里这个人神战力差距啊!神仙打架,凡人完全插不上手。小兵带去再多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给对面的神仙送么?在那个世界观里,少上点凡人反而意外比较现实吧。




3、打好奇幻宇宙的战争,是个技术活
其实无论东方玄幻还是西方奇幻,怎样描绘战争都是个技术活。因为任何良善的文学作品都是要提高和弘扬人的价值。而在一个有神仙、巨龙的神魔世界里,凡人的战斗往往是最没有意义的。


这方面也不仅仅只有《封神2》崩了。改编自《冰与火之歌》的美剧《权利的游戏》在最终季(第七季)崩的也是亲娘都不认识了。


究其原因,除了脱离了马丁老爷子的原著,和最终季特殊的效应,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和异鬼这两种超自然战力在这一季中大规模投入战斗了。在最终季以前,《权游》的世界是一个低魔的,以人类为主导的世界,主角们的一切行为、博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在最终季中,随着终极杀器龙的登场和对战争的清盘,与《封神2》类似的难题出现了,主角的行为要么失去了价值,要么则因为拥有了可以藐视一切的绝对力量而让包括编剧在内的所有凡人难以揣摩和信服,备受诟病的丹妮莉丝骑在龙上突然决定屠城君临堡的情节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角色因为拥有了现实中无法设想的力量,已经距离包括编剧在内的所有正常人太远了,无法揣测、无法驾驭、更无法欣赏。




事实上《权游7》当中龙的介入不仅让人物形象崩坏,所有之前的战争、权谋逻辑,都被彻底打乱了。


当然,在类似的幻想作品中,也有把人和巨大力量之间的博弈描写的很好,在讲这样的故事时依然凸显人性的光辉与价值的。比如《指环王》、《进击的巨人》和相对小众的贵志祐介的科幻小说《来自新世界》。


这里仅举大家最为熟知的《指环王》为例,同样是描写能力相差巨大的神、人、精灵、矮人等不同种族之间的联盟与战争,作者托尔金是怎样处理的呢?他的做法非常高妙——他在肯定了神明、甘道夫等迈雅以及精灵(类似于《封神》世界中的神仙)的强力的同时,却也肯定了人类、甚至霍比特人这种弱势种族的光辉。




比如托尔金写到:人类没有神明和精灵般永恒的生命,人类终有一死,但“死亡正是伊露维塔(上帝)送给人类的特殊的礼物。”


因为人类终有一死,所以他们会比精灵、迈雅们更决然的投身到那些为正义所做的英勇的抵抗和壮烈的牺牲当中,将有限的生命燃烧的更有价值。


而霍比特人,力量和野心更不及人类乃至精灵、神明,但这却刚好让弗洛多成为了能抵抗魔戒诱惑的“护戒使者”。


相比超凡的神魔,凡人因为他生命的脆弱、力量的渺小小,反而更彰显了生命的价值,能为神明所不能为之事,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


这是托尔金对人类的颂歌,也是《指环王》成为不朽名著的高妙之处。


《封神》编剧如果延续第一部“莎士比亚附体”,把商周大战写到一点这层立意就好了。
可惜脱离模仿脚本之后,编剧和导演的功力不足就呈现出来了,整个剧本因为凡人在神仙面前彻底丧失定位和存在价值而彻底垮掉了,沦为一个主线稀碎、逻辑混乱的劣质爆米花电影。




当然这部剧的改编,也有一些虽毁誉参半但仍可说是亮点的地方,比如对邓婵玉的改编。


《封神2》看完,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我们中国人还不太善于拍奇幻剧,这根源在我们的文化中:


商人事鬼,但周革商命之后,制礼作乐的周公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处理人与人,尤其是家庭内部的关系上。知道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讲“敬鬼神而远之”,庄子讲“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后世中国人因此是一个不那么经常“仰望星空”的民族。


我们极少尝试从俗世的奔波中停下来,去思考渺小的自我与神明、与世界、与命运、与生死到底应该如何相处,甚至更进一步的,我们也不善于与那些宛若神明的巨大力量(比如公权力)相处。以至于每每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对待方式——要么彻底匍匐在这神明的脚下、启灵于他的恩助,要么幻想自己获得与神明相似的力量,以达成弑神杀魔。巧合或者必然,今年春节热映的两部电影,《封神2》和《哪吒2》,恰恰反映了这样两种极端情绪。


其实《封神演义》这本小说,虽然立意和文笔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都只能称得上是三流,却能在民间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说白了也是捡了个漏。


虽然写的烂,在它之前和它之后,能这么一本正经且成体系的给我们神话体系写一本“神谱”的小说,是稀少的。《封神演义》再不好,总是个尝试。


与之相比,怎样与神明(巨人、命运、极致力量)博弈和相处,却一直是西方文化所思考的主命题,从《旧约》中的《约伯记》,《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凯尔特的《夺牛长征记》、到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再到托尔金的《指环王》……


渺小个体在面对神明、巨人、伟力、亦或者一个相比自己而言强大到近乎超自然的权力时,究竟该怎样与之相处、博弈,让自己的渺小的生命活的有尊严、奋斗的有价值?这个命题赛道上,西方文学在这个赛道上已经卷了数千年了。
所以《封神2》这次崩的这么惨,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吧——上次灵光一现借了一个《麦克白》的架子,出了一个佳作,但这种好运总是无法常在的。


不过我觉得这也没有关系,乌尔善的《封神》,虽然质量不稳定,但至少三观没什么大问题。一次拍拉垮了,下次整理整理再拍就是了。希望下次好点吧,别浪费了那个还不错的前作。


感觉今年这春节档,票房虽然火,但好电影真的不多。



忘川边的但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