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英国人尽显抠门本色:财政拮据(英国政府的燃油和部分食品配给制度直到1950年代初才被废除),但对武器的需求却是巨大且紧迫。因此,工程师们不得不采取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至于英国人甚至可以与当时的瑞典人竞争,看看谁设计出了最“自杀式”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瑞典的pvg m/42无后坐力炮最终仅作为“备用武器”储存(更何况,该武器在列装一年后就提前停产了),而英国人却急需一款真正可投入实战的武器

当然,当时已经有“博伊斯”反坦克步枪(Boys Anti-Tank Rifle)……



……但问题在于,这款武器是在1937年设计的,针对的是战间期的轻型坦克。然而,战争爆发后,德国装甲的厚度迅速增加,而且不只是德国——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一批“博伊斯”反坦克步枪,芬兰人随后在苏芬战争中测试发现:虽然该步枪对T-26等轻型坦克仍然具有威胁,但面对苏联的首批KV重型坦克时,13.9×99mm(.55 Boys)穿甲弹完全无能为力

接着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在仓皇撤离欧洲大陆时,英国人不仅将大量反坦克炮留给了德国人,更意识到:德军坦克开进伦敦街头的可能性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当然,士兵们手里还有No.68 AT反坦克枪榴弹,但这种武器需要特制的步枪来发射(这些步枪甚至带有“EY”(Emergency Use Only,即“仅限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标记,暗示它们的临时性质),而且其穿甲能力仅为52mm(垂直命中时),显然远远无法满足前线需求。

既然枪械的反坦克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而枪榴弹的表现也不理想,那么英国人决定选择……迫击炮作为新的高机动反坦克武器。



“便宜又高效”——这正是他们的思路。早在战前,军械部少校斯图尔特·布莱克(Stewart Blacker)(有时被误读为“Blaker”)就已经设计了一款反坦克迫击炮,而在敦刻尔克撤退后,这款武器迅速通过审批并投入量产。尽管其制造成本极低,但由于金属需求量巨大,英国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最初设想的“高机动性”——毕竟,光是“布莱克炸弹迫击炮”(Blacker Bombard)本体就重达50公斤,而其炮架更是高达100公斤

说什么“高机动性”……这玩意儿重到经常被直接用水泥浇筑,变成固定式炮台





尽管如此,布莱克依然无法放弃其超口径迫击炮的设计理念,这种迫击炮不需要炮管(因为炮弹通过带有管状尾翼的引导器来发射)。事实上,布莱克是个非常独特的人,从他的发明中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发明了**“自卫武器”**,同样基于这个原理。



是的,您没有看错——这是一款伤害性榴弹发射器

布莱克的设计思路后来被传递给了MD-1——当时是英国国防部的秘密部门,专门负责开发和生产实验性武器。该部门的负责人杰弗里斯(Jeffries)上校以大手笔的方式接手了这项工作——没有改变布莱克“布莱克炸弹迫击炮”的基本原理,而是将其转变成了榴弹发射器。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



尽管如此,针对“步兵反坦克投射器”(Projector, Infantry, Anti-Tank)的弹药依然被分类为“炮弹”,而非“榴弹”(在迫击炮的情况下,英文中的bomb翻译成“炮弹”是更为准确的)。





发射装置的击发装置由两半铜壳组成,底部有一个击针装置。

好吧,考虑到用途和应用,我们称PIAT为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会更方便。简单直接。

榴弹被放置在弹匣中,发射时,带有固定击针的闭锁装置通过强大的弹簧驱动,撞击发射装置中的击发针,同时为榴弹提供一定的初速度。尽管如此,考虑到发射装置的存在,榴弹的初速度还是相对较低——仅为77米/秒。





击发导向部分的闭锁装置

榴弹的导向管上压制了一个冲压环,它将榴弹固定在弹匣中,环的两端与弹匣上的卡槽对接,正如上图所示。发射时,闭锁装置将榴弹从环上弹开,环则掉入弹匣底部的凹槽中。

考虑到新型战斗弹簧完全压缩时的力为200磅(约90公斤——那时并非每个英国士兵都有这种体重),撞击能量相当可观,但榴弹的惯性质量足够让发射装置产生足够的冲击力来使闭锁装置上弹。



因为手动上弹闭锁装置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首先需要将后端装置从导向管上分离,旋转90度,然后用双腿夹住PIAT,用力拉扯,使得通过前端安装在闭锁装置上的望远调节杆压缩弹簧,并通过后端装置给弹簧施加压力。在战斗中站立时完成这个动作几乎是自杀行为,所以即使是操作手册也会建议在躺姿下进行。



如果发生卡壳,在战斗中重复操作时,周围正好是坦克…

由于很快发现最好将PIAT提前上弹带着,设计中出现了一个带链子的塞子,用来防止武器在出口处的击发导向部分被脏物侵入:



新的弹簧在完全放松时的长度为32英寸(813毫米)。当其长度缩短至低于26英寸(660毫米)时,需更换弹簧。仅闭锁装置的主体(击发导向部分和击针是单独部件,这样可以节省高质量钢材)就重达10磅(4.53公斤)。



最初设计时只考虑了直接瞄准射击——最早版本的瞄准器有两个孔径,分别是50码和80码,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孔径,达到110码。



1944年,设计中加入了四分仪,使得PIAT可以进行曲射。



不过,准确性并不是特别关注的重点——但诺贝尔808炸药(自Mk III型榴弹开始采用了梯度炸药)在这种情况下的效果非常好,在反步兵战斗中也同样有效。在这种应用中,PIAT并不太在乎它是否准确命中目标,因为榴弹本身并不完全是穿甲型,而是具有穿甲和破片效果的。理论上的穿甲能力为100毫米,且是直接瞄准时的数值。

榴弹通常用装有已安装上击发装置的纸板箱进行携带,每个纸箱通常装三颗,击发引信被取下并插入导向管中。然而,如果需要,纸箱的长度也允许在榴弹上已经装上引信的情况下进行携带。



最初的设计失败了:Mk I型榴弹的效果和可靠性都不尽如人意。经过根据战斗使用情况发起的再次测试后发现,在100码的距离上,士兵平均只有60%的概率能击中“坦克”类型目标,而且只有四分之三的榴弹能够引爆。而且,在进行曲射时,引信接触地面时的引爆效果更差。

因此,先后出现了Mk IA、Mk II和Mk III型的改进版本,其中两次更改了引信的结构,之后更换了炸药。直到1944年夏天,Mk IV型榴弹问世,在这款榴弹中,直接瞄准射击时爆炸的碎片飞溅被减少了——因为在有效射程内,士兵即使成功命中目标,也可能被自己发射的榴弹碎片击伤。这比被坦克的反击击中要好一些,但也不好受。

1944年5月,身后是一辆被击毁的StuG III,画面中的英国“兰开夏炮兵”军人弗兰克·阿瑟·杰弗森。



尽管如此,英国和加拿大的士兵还是非常重视PIAT这个武器。原因很简单——有PIAT总比没有好。

战后,PIAT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传——例如,许多文献记录了它在新成立的以色列的使用情况。



印度士兵则在1970年代时仍然使用PIAT,并且曾与巴基斯坦作战三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