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范文婷 黄纬璐 文/图)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经常可以看到医护们围绕着一台层层“保护”的暖箱忙碌不停,走近一看,监护仪上跳跃的荧光映照着一个无比娇小的身躯。他,就是被大家亲切地唤为“瑞泽”的一名生存极限早产儿。胎龄仅有22周3天的他,出生时体重仅360克,他的皮肤薄如蝉翼,小脚掌甚至不及成人拇指大小。
在这139天里,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全力守护瑞泽,目前,瑞泽体重达3500克,已顺利出院。
生命的曙光:荆棘中的抉择
因个人身体情况,瑞泽妈妈怀孕之路布满荆棘。这是她第三次怀孕,前面两次都没能盼来她的宝贝;当她得知自己再次孕育了一颗小种子时她就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用药,积极治疗。然而,2024年9月20日,一次超声检查结果,却犹如一记重锤——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持续性消失,此时,胎儿刚满21周、预估体重420克。限于目前国内外的救治能力,医生多次劝说她放弃继续妊娠,告知她相关风险以及胎儿可能面临的不良预后。但瑞泽妈妈不愿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宝宝,她在手机上看到了国内最小胎龄超早产儿“肉肉”的故事,这个顽强的小生命让她燃起了新的希望,毅然决定前往救治“肉肉”的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搏一搏”。
9月21日,怀孕仅5个月的瑞泽妈妈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跨越100公里的路程从广州来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紧急就诊。她紧紧攥着医生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与期待:“我想听听ta的心跳声。”
得知情况后,在医院领导的组织下,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的专家们连夜紧急集结,一场关乎母婴安危的讨论热烈展开。他们仔细分析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母婴安全的因素,共同为瑞泽妈妈和她未出世的宝宝制定周全方案。“哪怕希望再渺茫,我们也要为这个小生命铺一条路。”会诊专家的意见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点亮了大家心中的信念,也让瑞泽妈妈一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新生儿救治团队争分夺秒,提前介入这场生命的保卫战。抢救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从复苏设备的精准调试,确保每一个按钮、每一根管线都能正常运作;到各类药品的细致准备,每一种药品的剂量、使用方法都经过严格确认。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只为迎接这个脆弱却充满希望的新生命。
黄金1小时:指尖上的生死时速
9月23日,当“瑞泽”降临人间时,出乎意料的是,他的体重仅有360克。这个孕周仅22周3天的生存极限早产儿(专业上将小于24周以下出生的早产儿称为“生存极限早产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紧张的黄金1小时生死时速即刻开启,整个世界却仿佛都按下了慢放键:暖箱早已提前预热,出生1分钟内医生们成功为瑞泽建立了有效呼吸通道,同一时间护士轻柔地用塑料薄膜包裹住他薄如蝉翼的皮肤,为他抵御外界的寒冷。18分钟内,瑞泽被安全转运至NICU。40分钟时,脐动脉、脐静脉置管顺利完成,药物与营养液通过一条条“生命通道”缓缓注入他小小的身体。监护仪上原本微弱且不稳定的波形,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逐渐平稳。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医护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搭建着“生命的桥梁”,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为后续的救治赢得了最珍贵的“起跑线”。
勇闯4大难关 攻克生命的险峰
呼吸关:守护“蝴蝶振翅”般的肺
瑞泽小朋友的每一次呼吸,都像是蝴蝶振翅般脆弱。产前,医护团队已为他使用了足疗程的糖皮质激素,促进肺部成熟。出生后,又立即在产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注,以改善通气功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呼吸机成为了瑞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医护人员根据肺部超声、胸片、血气分析的结果,不断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这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平衡艺术,既要维持足够的通气,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又要避免气压伤,保护他那脆弱的肺部组织。
终于,经过整整73天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瑞泽在纠正胎龄32周5天时撤下了呼吸机,再经过近6周的无创吸氧,到纠正胎龄38周时,成功脱离了氧气,那一刻,整个团队都为之欢呼雀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次参数的调整,每一次对病情的观察,都是为了让发育中的肺脏得到保护,都是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让这个脆弱的小朋友能像正常的生命一样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这凝聚着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循环关:在“发丝”上跳动的血压
出生第5天时,瑞泽出现了血压不稳定的状况。生存极限早产儿的血压调节机制极不完善,血压阈值宛如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脑损伤。加之超早产儿肾脏发育不完善,血压波动阈值极小,而国际上对于超早产儿血压正常参考值尚无统一标准,母亲孕期特殊的血压状况及用药史,更是让循环管理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从第7天起,血压不稳定的问题愈发突出。医护团队借助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实时精准地监测着血压变化。瑞泽的血压只能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稍有超出,血压偏高一点,他的尿量就像打开的水龙头,尿液“哗哗”的流;血压稍微偏低一点,水龙头似乎又给关上了,又没了小便。为此,一方面维持血压的药物需要精准地调整,让血压维持在这个狭小范围内;另一方面,输入的液量又得根据尿出来的小便量精确跟进。在这场与小宝血压和尿量的较量中,医护团队凭借着既往的救治经验和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努力为瑞泽维持着生命的平衡。
营养关:精细喂养与消化功能重建的艰难探索
瑞泽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氨基酸和脂肪乳稍增加即出现高血氨、高血脂等不耐受情况,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必须精确控制。而尿量多或少又进一步加大了电解质管理的难度,钙、磷、钾、钠等电解质的平衡时刻考验着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
在肠内营养启动方面,团队于第2天开始尝试微量喂养。由于母亲用药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科的母乳库为他提供捐赠母乳,让瑞泽也能得到母乳的滋养。从最初的0.3毫升微量喂养开始,每一次增加的奶量都经过反复斟酌。由于胎龄小,瑞泽的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均未成熟,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主排便,结合腹部影像学检查,考虑存在肠道蠕动功能异常及胎粪性肠梗阻的可能。护理组长亲自上阵,用最小号的胃管蘸甘油灌肠,同时轻柔地按摩腹部。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到出生第10天,瑞泽终于排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仅一点点的胎便。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难掩激动的心情。经过多次喂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在生后100余天时,瑞泽终于实现了全肠内喂养,朝着健康出院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感染关:全方位守护脆弱的免疫系统
超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极高。为了维持生命,瑞泽小小的身上插上了很多根有创管路,如气管插管、早期脐动静脉、后期PICC、外周动脉等,每一处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突破口。此外,他的皮肤薄嫩,大大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在1月内的查体和各项操作中,严格佩戴手套,使用无菌被单,为瑞泽营造相对无菌的环境。每一次护理操作都经过严格消毒,每一个接触他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对于有创管路的维护,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护理流程,定期评估管路使用情况,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住院期间,瑞泽两度出现感染征象。面对危急情况,团队连夜调整抗生素方案,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果断的决策,在感染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时就将其扼制在萌芽之中。“感染是悬在头顶的剑,但我们绝不让它落下”,在这场与感染的战斗中,医护团队用他们的坚守和专业,为瑞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爱的回响:从暖箱到母亲怀抱
时间一天天过去,瑞泽的体重增长理想,已基本能脱离氧气,他的小手会紧紧抓着护士的手指,还会咿呀发声,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存在。这时他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可以见到自己的妈妈了!
回忆起第一次袋鼠护理,瑞泽妈妈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当时我把他贴在心口,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他微弱却又充满力量的心跳。原来这么小的身体,也能暖透人心。”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熟练亲昵。瑞泽妈妈对小瑞泽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国际上,即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生存极限早产儿救治领域也仅积累了少量的经验。对于胎龄22周的生存极限早产儿,救治较好的欧美国家抢救存活率也仅为30-60%;至2022年为止,在公开网站上登记在册的全球救治存活的出生体重小于400克早产儿仅有294名(男孩92名),且他们中大部分出生孕周为24周以上。出生体重360克、孕周22周3天“瑞泽”的成功救治,是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里程碑式的突破,也是国内救治成功且预后良好的出生体重非常小的生存极限早产儿。
从2015年救治24周、500克早产儿,到2022年救治22周2天、390克,2024年21周3天、450克,再到今年挑战360克、22周3天的生存极限早产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团队始终秉持“不但要活下来、而且要活得好”的信念,不断挑战医学的极限。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生存极限早产儿的生命保驾护航。
瑞泽裹着柔软的襁褓,在母亲怀中酣睡。他的小脸洋溢着安宁,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生命旅程。监护室里,瑞泽曾经睡过的暖箱空了,但生命的回响仍在延续。“他教会我们,医学的极限不是数字,而是信念的温度。”一名护士在交接班记录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