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twinsujs
本篇编辑 | 靖文
插图来源 | Tomoko Hara
过年如雷区,家庭风暴来袭
‘‘过年回家,像在拆一颗定时炸弹。’’
电话那头,一位妈妈泣不成声。她的儿子辍学在家,日夜颠倒的生活让作息彻底紊乱,还拒绝和家人交流,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而她的母亲又搬来同住,每天在耳边念叨她“不会当妈”,各种挑剔。
三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压抑的氛围像沉重的乌云,一触即发的紧张感让空气都弥漫着火药味。
这位妈妈满心委屈,忍不住哭诉:“为什么最亲的人,反而伤我最深?”
过年,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时刻,却成了许多家庭的“修罗场”。
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孩子黑白颠倒,怎么劝都不听,越说越逆反;父母一来就唠叨个不停,自己忍不住就发火;伴侣冷着脸玩手机,家里的气氛像冰窖一样冷。
这些场景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真相:我们总想改变对方,可这背后的本质,是无法接纳失控的自己。
就像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说的那样,当我们对孩子的颓废感到愤怒,或许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无法容忍不够完美的自己;对父母的唠叨极度抗拒,是害怕成为他们眼中的失败者;对伴侣的冷漠歇斯底里,其实是源于内心不被爱的恐慌。
过年,就像一面放大镜,把我们和自己的矛盾、战争都照得清清楚楚。
接纳自己才能拥抱亲人
有位事业非常成功的来访者,找到我倾诉。
她一脸憔悴地说,儿子休学后,她每天盯着儿子,就像盯着一面镜子,镜子里全是自己的失败。
她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在说:孩子应该阳光上进,怎么能休学呢?伴侣“应该”体贴入微,父母“应该”通情达理…
其实,是我们习惯用“应该”来绑架自己。
一旦现实和心里的“应该”不一样,焦虑就会像洪水一样决堤。这时,我们得勇敢地问问自己:“如果我就这样‘失败’下去,还值得被爱吗?”“如果孩子永远好不起来,我能不能先放过自己?”
只有解开自己心里的这个结,才能更好地接纳亲人。
自救第一步:找到自己的锚
在心理学里,“锚定效应”告诉我们,风暴来的时候,船得有个沉重的锚,才能不被海浪卷走。
对我们来说,这个“锚”就是对自己的慈悲。
有个妈妈,每天被家里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后来,她试着每天给自己10分钟“摆烂权”。关上卫生间的门,对着镜子说:“我就是很累,就是没办法了,这没关系。”
不再用“必须坚强”来消耗自己,慢慢地,她发现自己没那么焦虑了。
练习“课题分离”,在日记本上写下:“孩子的情绪是他的课题。我的课题是,如何照顾好此刻的自己。”哪怕只是泡杯热茶、看一页喜欢的书,也能让自己放松不少。
找到“安全角落”也很有用,在客厅摆盆绿植,在旁边放把椅子,告诉自己:“当我坐在这里时,全世界都不能审判我。”在这个小角落里,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宁静。
最难修行:用“不改变”收获真心
一位父亲满脸愁容地问我:“难道我就看着孩子继续堕落吗?”
我告诉他:“不是放弃,而是先让自己成为‘安全的存在’。”
就像有个爸爸,以前总追着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不听。后来他试着不再唠叨,有一天深夜,孩子居然主动坐在他身边,和他说了好多心里话。
当我们不再和父母争辩对错,他们或许会心疼地说“你也不容易”;不再要求伴侣“必须懂你”,在沉默里反而能听见真心。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深的信任:先修好自己的课题,才有能量接住亲人的脆弱。
给煎熬中的自己,放下完美的真实
我知道,此刻的你或许正躲在厨房里深呼吸,或许在深夜刷着手机逃避焦虑,又或许在反复怀疑:“我是不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其实,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一个“活着”的榜样。
当你允许自己哭,孩子才敢流露悲伤;当你接纳自己会累,家人才能放下伪装;当你不再试图拯救所有人,真正的改变才会悄然发生。
过年真正的意义,不是表面的团圆,而是练习“破碎着相爱”。
这里还有一份更接地气的自救行动清单,能帮你在日常场景里一步步做出改变(读之前希望爸爸妈妈明白:不劝孩子作息,不喊他起床,也不逼自己笑,你们需要的都不是“变好”,而是“透气” 。具体可参考郁金香实操宝典:三不):
(一)身体先喘气:给疲惫的心放个假。
躲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用水流声掩盖哭声,深呼吸5次,吸气4秒,呼气6秒,心里默念:“我不是神,撑不住也没关系。”这就是“马桶上的5分钟”。具体可参考郁金香急救神器:观呼吸。
下楼扔垃圾,哪怕孩子躺着不动,也不劝孩子一起,就自己慢慢走,抬头看看树,换换气,这就是“下楼扔垃圾权”。
要是实在想吼孩子,就抓起一个冰块握在手心,或者摸摸冰箱冷冻室,让低温刺激大脑冷静,这就是“冷冻愤怒”。
默念这句话:愤怒背后是恐惧——“我怕他永远好不起来”。
(二)关系不断电:用小行动搭建爱的桥梁。
孩子反锁房门时,有的家长会放一碗切好的苹果在门口,微信发一句“放门口了”,不追问吃不吃,这就是“门缝投喂法”,传递着“我还在”的温暖。
孩子刷手机时,家长坐下陪看15分钟短视频,然后说“妈看困了,先撤了”,并肩沉默比教育更有安抚力,这就是“一起摆烂半小时”。
还有家长买彩色便签纸,写些日常小事贴在孩子房门,避免谈学习、未来这些沉重话题,这就是“写信代替说话”。
(三)放过自己: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孩子吃泡面就想“总比没吃好”,家里乱就想“至少垃圾桶没满”,自己哭了就想“眼泪能排毒”,这就是“降低60分标准”,放弃做满分妈妈。
加入家长互助群,能吐槽、能求助,发现有很多和自己情况相似的人,生病的孩子很多,辅导员老师都很尽力……这就是“找替身盟友”。
每天做一件“叛逃”事,比如去超市试吃零食、听大叔拉二胡、买刮刮乐彩票,当10分钟“不负责任的大人”,这就是“每日1件‘叛逃’事”。
(四)紧急按钮:崩溃前及时“踩刹车”。
当孩子说“我想死”时,有个妈妈按照“四步脱困法”做:她先坐下,降低身高,让孩子感受不到压迫;然后说“谢谢你告诉我”,不否定孩子的痛苦;接着问“现在吃XX(他最爱的食物)会不会舒服点?”给孩子具体选择;如果孩子拒绝,就说“我陪你瘫一会儿”,不着急救他。
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陪伴。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家,只需要一个“还能活下去”的妈妈。
过年这几天,把自己当成“不能干的父母”,允许演砸,允许逃跑,也允许对孩子说:“妈妈现在也没电了,我们一起去充电好吗?”
希望这份清单能让你觉得:“好像…我明天就能试试看。”
新的一年,愿我们在“做不到”的时候,都能理直气壮地说:“嗯,这样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