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写生-王佐故里 45cm×6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4年
对于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我们在宏观上要把握文脉,微观上要精研画理,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路应该就在我们脚下,关键是如何去走,应该说创作之路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可行。中国画有其自身艺术传承的特色,但作为艺术品来说独创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就中国画当下的总体情况而言,画者实践中的争相效仿与理论上的人云亦云,是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和障碍。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诗人杨格说过:“独创性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模仿者只是将早已存在远比它好的作品给我们复写一下,所增加的不过是一些书籍的残渣,至于那使得书籍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却停顿不前。”但是,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而言,我们不能违背其艺术发展的特质,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得新的拓展。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讲究出新出奇,没有什么绝对固定的技法所言,正如石涛说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但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又都有一个“度”的限制,超越了这个“度”的制约,作品的艺术性就要受到破坏。中国画一直是在这个“度”的范围内,遵循自我建构的“道”所产生的原则而发展的。然而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古人之法是圣贤的智慧,师者之说是前人的经验,众人之貌易落入俗套,时下之风趋同潮流,单纯地从古、从师、从众、从流均不可取。我们知道制造与创造不同,我们追求的是艺术创造。针对中国画创作来说,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更强调承接传统继往开来。
我们要搞清意境与境界不同,意境体现在画中,境界存于创作者胸中。所以说创作时的心态与心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今天面对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时,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透过表面上显现的现象,在古人的精深的绘画技法之外,我们现在好像缺失了什么?肤浅的认知、浮躁的情绪所带来的创作心态与心境,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的。创作山水画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创作中拥有的冲动与激情也是复归于平和之中的,这样才能进入和达到一种特有的创作心境,此境体现在画意之中,亦存在于画意之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但是认识事物的法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施行者的行为准则。不去欺人,也不能欺世。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创作中国画时必备的良好心态。所以画画应是静下心来做的事。无论是道家的静观玄览,儒家的物必有合,还是佛家的渐修顿悟,都是静下心来体验的事。人们常说,书画之妙,不在于学,而在于悟。然而心静才会有所悟,中国画更是如此,不要使它背上太沉重的包袱,画毕竟是给人欣赏的,你都搞得那么死去活来,别人观后也难以愉悦。以绘画语言的晦涩为尚,好像别人越是看不懂,便越有了深刻性,这反而失去了绘画本身的意义。不可否认,美术对“美”的体现是第一位的,中国画亦不例外,只是看创作者如何去理解和把握。
薛永年先生在《丹青本色——当代中国画艺术原创百家提名展作品集》序言中写道:“中国画艺术,对个体而言,是生命的方式,对群体而言,是把握世界的方式。”谈到艺术原创性时薛先生强调:“观念的更新,绝不等于粗制滥造;风格的多样化,也不是隐藏因袭模仿的港湾。只有在精神与意象、意象与语言、语言与材料的连接上着力,个人的风格才是有质量的,经得起历史淘洗的。”艺术评论家有这样的共识,能够真实地体现了当代历史进程状况的艺术家是值得专家学者们认真研究的,他们创造的作品是能进入美术史的,也是值得永久收藏的。我以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他自身应具备三个条件:清醒地发现自我,努力地培养自我,勇敢地创造自我。我还以为,一件高品质的绘画作品应体现出三个特性:造型的独特性,技法的高妙性,语言的原创性。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是孕育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的,只有个体面貌的多样展现和丰富多彩,我们才能共同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
(文/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