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成就显著,沿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沿线人民积极创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利用,共同绘就人民运河的美好图景。
近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盘点出2024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
01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
成绩斐然
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城市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02
京杭大运河第3次全线通水
3月2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岳城水库、潘庄引黄、引滦工程、官厅水库、再生水及雨洪水6个水源的水全部进入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2024年全线贯通时间较2023年提前半个月,补水时长增加近两个月,维持全线有水状态超过100天。
03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写入六省两市《政府工作报告》
1月至2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先后举行“两会”,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写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相关举措。至此,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级辐射区、40个地市级拓展区和150个县(区、市)级核心区均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安排。
04
大运河主题旅游推广活动走进香港
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6月13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吸引境外游客前往大运河沿线城市观光旅游,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
此前,“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活动在江苏无锡启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邀请境外友人共赏千年运河之美。
05
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监督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9月18日至20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在天津开展《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此次协同监督检查是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建立以来的首个项目,协同监督的主要内容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护、文旅融合发展等。
06
京杭对话
“十年精彩蝶变,运河流向未来”
6月17日,以“十年精彩蝶变 运河流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大运河申遗10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杭州举行。
10年来,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充分发挥省部级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进入新阶段。
07
五省携手共护
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
8月,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五省七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部门负责人,聚首苏北航务管理处,商定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联勤联动工作机制。
五省将加强信息共享、交流合作、联勤联动和执法互助,为实现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执法“一条河、一条心、一盘棋”的水上交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
08
河南打造隋唐大运河文化地标
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12月,集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保护展示、考古科研和遗产监测为一体的河南省文化地标——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完成全新定位。
该馆以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文物、考古遗迹等为基础,采用大型沙盘与多媒体组合展示的方式,充分展示隋唐大运河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文化内涵、作用、价值和意义。
09
大运河百里画廊洪泽湖
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图/淮海晚报
4月,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洪泽湖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环洪泽湖旅游公路是该市把大运河建成“致富河、幸福河”的重点工程。
环洪泽湖旅游公路全长165公里,总投资约12.7亿元,2022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全长170.87公里(淮阴段12.27公里、洪泽段46.4公里、盱眙段112.2公里)。
10
丹青长卷和纪录片
再现大运河历史沧桑
1月,由北京画院八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
这幅丹青长卷画面从白浮泉、瓮山泊起,经万寿寺、积水潭、万宁桥,汇入三海,过天安门(故宫建筑群)向东到庆丰闸、八里桥、燃灯塔,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绿心公园和环球影城等地,最后经过青龙湾等水利枢纽到达天津,注入大海。
内容来自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转载自:文旅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