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这座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这里的建筑,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北京协和医学院旧址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协和医学院以迎接落成百年为契机,陆续进行全面修缮。2024年底,协和医学院文物修复工作宣告结束。同样是暖冬时节,行走在协和医学院内,似乎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印记,似乎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犹如那不朽的古木,屹立至今又抽出新芽。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张瀚允 周学津)“教我抚平疮痛,教我治愈疾患,消灭所有病菌,无论富贵贫贱。伤骨重获生机,腐肉得到切除;协和母校哟……”

2024年的冬天,时隔81年,当这台建造于1921年的协和管风琴再度在礼堂奏响,百年间的记忆似乎也在乐声中渐渐清晰。百年前,一颗现代医学的种子在青砖绿瓦间萌芽;百年后,它的碧瓦飞檐依旧,每块青砖的纹理内,都被刻入一段关乎生死进退、宏大细微的动人印记。

这座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这里的建筑,也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北京协和医学院旧址建筑群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协和医学院迈入新百年发展历程,到任不到一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深刻认识到,协和医学院古建筑群及管风琴等附着物,历史悠久,既是协和人的精神文化依附地,也是我国医学界济世救人理想所系之处。将已“尘满面,鬓如霜”的协和历史建筑修复完好保存,对协和精神血脉延续和医学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于是,在王辰倡议推动下,2019年协和医学院以迎接落成百年为契机,启动全面修缮。五年来,院校克服资金、人力物力、保守观念桎梏等重重困难,基于“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坚持着眼于实用性和功能性恢复,在技术上最小程度干预,维持建筑原始风貌,再现协和建筑群的考究典雅、精致端庄。为人称道的是,在全面进行主体建筑修缮的同时,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克服守旧观念,力排众议,啃下了不少“难啃的骨头”,攻坚克难完成了百年彩画和协和管风琴修复、石狮子复位等诸多关键环节。2024年底,协和医学院文物修复工作宣告结束,见证百年协和历史、承载协和人和医学界特殊情感的这一组建筑再次勃发新的生命力。

协和医学院历史建筑修复具体执行人高乐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此次文物全面修缮历时五年,分为四个阶段推进实施,以消除安全隐患为初衷,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以恢复历史原貌为灵魂。期间,修缮团队克服了重重技术难题,不但功恢复了石狮子的历史位置而且优化实施了丹陛石防护方案,确保文物的安全与美观。

北京房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井洪涛表示,拥有强烈文物保护意识的委托方对于高质量完成古建项目至关重要,协和医学院在合作中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与专业精神,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还呼吁媒体和社会各界加强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希望与各方共同努力维护古都风貌、提升公众的文保意识。

画栋雕梁,玉栏碧瓦……绘制于1921年的彩画重建天光

“宏伟的皇城墙门,金色屋顶的紫禁城,绿色琉璃屋顶的豫王府,(与这些)相比之下毫不逊色,这就是新建的医学院和医院……来自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家,穿着西方学术服饰,一起缓缓走过高高的绿瓦屋顶下……”

这是洛克菲勒医学会公报上对于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开幕时的描述。1921年9月16日,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上百名学界精英与各界名流共同见证了一家现代医学院的诞生。


1921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开幕典礼大合影。医学院供图

“从空中俯瞰,所有绿色琉璃瓦屋顶的都是当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所在。”如今,高乐指着教学楼里的鸟瞰模型向记者介绍,这些建筑和100年前几乎没有变化。在9号院内部,当时不仅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从事研究工作的不少人也都是如今耳熟能详的大家名字。

在这方天地,步达生先生确定了北京猿人这一进化人种;吴宪先生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林可胜先生揭示阿司匹林的镇痛机理;陈克恢先生提取了麻黄素并深入阐明和揭示其药理作用;钟惠澜先生关于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系列发现……

那时候,想要进入协和医学院并不容易。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当年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时,也曾因为救人影响考试差点没能考取。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最终录取她入学。

在“高进严出”的制度下,那时的协和医学院每年平均只有16名毕业生,到1943年共培养医学毕业生315人。近百年来,协和八年制毕业生也不超过3000人。正是在这种宁缺毋滥的学术氛围下,才有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批医学大家。

百年间,无数大家也曾这样从院落中经过,一来一往,就奉献了一生。行走在九号院内,随处可见的中西合璧建筑令人称奇,但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3号楼东西两侧弧形廊内至今保留着建筑初建时期的彩画,而这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表示,文物修缮与医学领域有着共同的原则,如最小干预和预防性保护,双方的理念契合,保证修缮工程的顺利开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配合协和做好后续的保养维护、展示和社会安全工作,共同致力于保护协和建筑遗产。

自20世纪70年代起,弧形廊被改造为办公用房,其内檐彩画被隐藏于吊顶之中,不为人知。直到2021年弧形廊内吊顶被拆除,建筑始建初期绘制的彩画才得以重见天日。“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处民国初年彩画,是彩画中的精品。”高乐说。

修缮团队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高峰介绍,修复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信息采集、价值挖掘、病理分析、材料试验、工艺论证、程序优化、效果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彩绘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最大限度保留文化信息完整性、时代性,医学院彩绘百年光彩才得以重现。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院校党委书记、副院校长邓海华表示,传承和保护协和医学院早期建筑群对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传承协和文脉、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修复后的协和画廊景象。王辰摄

“保护好它,修复好它”,协和管风琴沉寂81年后复鸣

1921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内,协和管风琴第一次在这里奏响,伴随着《第一管风琴奏鸣曲》《c小调前奏曲》的乐声,一家顶级医学院自此诞生。

从1921年到1942年,这部管风琴奏响了21年。期间,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在这里庆祝64岁生日;林徽因、徐志摩曾在这里演出英语剧《齐德拉》;孙中山的追思仪式也曾在这里举办……


1939年,协和医院大夫张光璧演奏管风琴。医学院供图

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入协和,并于1942年完全占据控制学校。自那时起,这部管风琴归于沉寂。几十年来,几代协和人孜孜念念地想着这部管风琴,但琴体在漫长的时间中破败消蚀,再也无法发出声响。

修复工作开始时,这部管风琴很快就被确定修复重点之一。第一次来到管风琴所在的储藏室,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轻抚一根根带着厚重历史感的银色音管说,“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再现当年的辉煌。”

那时,王辰便已设想着管风琴在壹号礼堂重新奏响的那一刻,“保护好它,修护好它,我们责无旁贷。”经过综合考量,修复最终确定由拥有180年管风琴制造经验的加拿大卡萨翁兄弟琴厂负责。

卡萨翁聘请的工程师张仕良有过一些维修经验,但是上百年的琴也是头一次见。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拆卸:超35000个零部件散落于礼堂琴室与舞台之下,仅有4米×3米×5米的管风琴存储空间内,张仕良和另一名工程师刘恒汐还要把各个部件分门别类并且逐一编号,在图纸上进行标记。

不仅如此,这台管风琴的风铃的机械装置足足有116公斤,最稳妥的方式是多找几个人来搬。但是,毕竟爬上爬下的空间有限,最终张仕良使用绳子利用杠杆的原理把风铃的机械装置平安运送到了地面上。

几经周折,最终在2021年11月14日,包含近四百根音管和所有剩余部件、总重2.7吨的集装箱,终于登上了开往加拿大的轮船。抵达琴厂后,修复团队多番寻找,最终找到了原厂音栓表确保音色纯正,修复过程中没有放进入任何新的木螺钉或其他硬件。与此同时,修复团队在印第安纳州发现了1920年的Kimball演奏台,使得百岁管风琴终得完整修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杨涛表示,在疫情期间,修复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是由于各捐赠方和多方无名英雄的支持与合作,才使得这一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管风琴的成功修复不仅是协和医学院内部协作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体现。从跨国专家到国内各界人士,无数人的付出让“协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象征着和谐合作、共同前进的精神。

再次回到壹号礼堂时,这部管风琴也迎来奏响的机会。作为第一位演奏者,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演奏家沈媛感慨颇深,从2009年第一次见到这台管风琴开始,她就有了一个奏响它的梦,十几年后终于成真。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架管风琴,也是在中国建造的惟一的剧院管风琴,在修复之后会成为亚洲最古老的剧院管风琴。”沈媛说,未来将继续挖掘百年管风琴的文化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2023年4月,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管风琴演奏家沈媛在“复鸣——协和百年管风琴音乐会”上演奏。医学院供图

“用心用情用力照护好文物,让我们以更加丰盈的内心面对未来”

跨越了一个世纪,协和建筑群从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修缮,这可以说是几代协和人共同的心愿。

“经现场勘察发现,协和礼堂和9号院部分木构件存在槽朽严重的问题,局部丧失了功能且存在安全风险。屋面檐头渗漏严重,瓦件松动开裂;室内电气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无法满足使用需要且有安全隐患……高乐介绍,修缮工作就是从这些最细微开始的。

在这次全面修缮工作中,协和修缮团队致力于恢复并保护这些建筑文物的真实面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拆除九号院正门两侧影响整体美感和空间感的小耳房、传达室等后加建筑,使九号院和协和礼堂、东庭、西庭之间形成更加通透呼应的空间感。

西庭和东庭则增加了重要文化元素,行走在西庭院内,一条曲径通幽的石子路映入眼帘,左右两侧是世界级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的九位已故老校长雕像;东庭原售火车票处则被改造成供师生交流互动的咖啡厅和小平台等,使得庭院环境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气息。

作为重中之重的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内部,修复团队则采用了似为原色的绛红色墙面,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能反映历史原貌。九号院后期栽种的部分树木则被移植到北区,解决了树木种植过密造成对古树的营养、阳光竞争,还为北区增添了九号院的“DNA”。

历时五年之久,修缮最终完成。关于这次修缮,邓海华总结了四点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统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文物保护,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一座古老的院落,不动声色地矗立在王府井的繁华市井之中,绿色的琉璃瓦反射着北方的阳光,清雅端庄。


修复后的协和画廊景象。王辰摄

“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肇始地,协和医学院承载着科学医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展的使命,其建筑群是经典涵义上的文物——承载历史文化之物。”王辰说,“用心用情用力照护好协和文物,将使我们能以更加丰盈的内心面对未来。”

同样是暖冬时节,行走在协和医学院内,似乎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印记,似乎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犹如那不朽的古木,屹立至今又抽出新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