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医出来之后,外面的雨跟医院的雨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亦一

这个春节,随着《哪吒2》的爆火出圈,不仅打破了业内常说的“影视寒冬”,也盘活了许多濒临倒闭的电影院。

据报道,《哪吒》系列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第一部《魔童降世》斩获50亿票房,第二部《魔童闹海》更是势如破竹,一路狂飙。2月6日,电影上映第9天,票房达到57.76亿元,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的票房冠军。2月7日,电影上映第10天,票房登顶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2月8日,电影上映第11天,总票房已突破70亿大关。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最新预测数据,该片的票房预测已经超过108.5亿元‌。

然而,随着电影的“高开疯走”,导演的身份也彻底藏不住了——

学医也能11天赚70亿,导演饺子还是太全面

导演饺子,原名杨宇,父母都是普通的医生。饺子从小的梦想是想当一名漫画家,但高中填报志愿时,他还是跟随父母的步伐选择了医学,并考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不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大三下学期,饺子的一位同学转行做了软件,并推荐给他一款好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于是,压抑多年的梦想再次唤醒,他开始自学三维动画,并在毕业后毅然放弃从医之路,转身投入动画行业。

如今,深挖了饺子导演的教育背景后,随着《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网友纷纷感慨:“学医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甚至许多业内人士自嘲到:“学医做什么都会成功,除了学医”。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可以说,有一定的根据。

比如,以“弃医从文”为代表的鲁迅、毕淑敏、余华,以“弃医从艺”为代表的许嵩、毛不易、周深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还有医学插画师周舒扬,原为浙大附一院胃肠外科医生;跨界作家/诗人冯唐,原为协和医学院博士;现在头部自媒体博主任志达,原为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长……

确实,能吃的了学医的苦,其它的苦的确没有那么难以下咽。毕竟,读书时期的医学是出了名的“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赛高考”,而工作后的医务人员更是“一入医门深似海,从此休息是路人。”

不过,在这里,首先得先解开一个争议——导演饺子是药学专业的,算是学医的吗?

这一点在各个评论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评论截图

药学是医学门类中药学专业类中的一个专业,主要研究和药物相关的学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显示,医学门类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11类专业。因此,药学在医学门类之中,统称为“学医的”,并无过错。

作为正儿八经的医学行业出身,饺子导演也电影中也展现出了其医学功底:

李靖找申公豹求药,申公豹给的药材全是活血化淤的;哪吒中的穿心咒,撕开之后,留在原地的是一副用冰针组成的血管解剖图;还有医学生调侃说,饺子的专业但凡差一点,哪吒的背肌都画不了这么标准;再是太乙真人那句“糟了,上次吃多了,有抗药性”直接让导演医学属性暴露无遗。最后,该说不说,无量 仙翁 的那颗灭魂丹,真的太像新冠病毒了。

“学医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DeepSeek这样回答……

这是哪吒爆火后,诸多结论中较为出圈的一个论断。

为何学医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小编带着这个问题,与最近同样火爆的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进行了对话,它是这样回答的(以下内容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

《哪吒》系列导演饺子学医出身的背景引发广泛讨论后,社会对医学背景人才跨界成功的现象产生了高度关注。这种“学医者跨界必成功”的认知,背后既有医学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医学人才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其他行业的适应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医学教育的严苛性与综合能力培养

1.顶尖人才的筛选机制

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常年位居前列,如20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平均分达689分,远超多数热门专业,这种高门槛筛选出的都是具备超强学习能力、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的顶尖人才。另外,医学生在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系统性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成为跨界成功的底层逻辑。

2. 跨学科知识储备

医学教育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尤其在药学、解剖学等领域的训练,使医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

小编补充:《哪吒2》中不管是那句“冰不导电”还是那句“抗药性”都体现出了理科生的严谨和医学生的专业。

3.追求严谨与极致主义

医学教育以高强度的知识积累、逻辑训练和责任感培养著称,这种严谨性被视为跨界成功的潜在优势。医学实践要求中更是对操作流程和结果进行精准把控,这种“死磕精神”的细节追求被带入创作中。例如,《哪吒2》中仅10秒的“穿心咒”特效耗时一年制作,甚至远镜头中如马赛克般微小的角色也被精细刻画。

小编补充:《哪吒1》中,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在第二部中,当小编心中怀疑是他屠城陈塘关时,成见的大山在此刻形成了闭环。而在闭环之外,更是饺子的严谨导成了这一出好戏。

二、医学职业训练的可迁移能力

1. 抗压与决策能力

医学生需面对高强度临床轮转(如连续36小时值班)、急诊室生死决策等极端场景,这种环境下锤炼出的抗压能力和快速决策力,在动画、游戏等需要长期投入的创意产业中尤为重要。

2. 系统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医学诊疗要求从症状到病因的全链条分析,这种系统性思维在复杂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饺子在《哪吒2》制作中协调138家动画公司合作,将分散资源整合为“万龙甲”般的整体效果,正是医学系统性思维的延伸。

3. 共情与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训练出的共情能力,使医学背景人才更擅长捕捉用户需求。例如,《哪吒1》打破传统神话框架,塑造反叛哪吒形象引发观众共鸣,《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的盛世美颜也是沿用了观众的建议,不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鳌拜的形象。

不过,DeepSeek也表示,尽管医学背景人才的成功案例频现,但需理性看待此问题,饺子等人的成就更本质的驱动是对热爱的极致追求与长期主义。正如饺子所言:“天下之事都不新鲜,所有难做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医学背景或许是一块跳板,但真正的“逆天改命”仍需靠个体在跨界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强调成功的背后,是对现状的不满

学医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

稍微保留点理性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太过绝对,并不成立。

那为何这句话会在哪吒爆火后广为流传并广泛接受呢?

这大抵是因为学医之人对现状的不满,以及以饺子为代表的巨大成功在媒体叙事强化下所带来的幸运者偏差。

别人过得好不好难以置评,但医务人员过得不好几乎是难以否认的。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发文表示:“考公才是学医的天花板。我儿子有两个大学同学都是唐山人,一个五年本科后考上了卫健委编制,一个继续读研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三甲医院。前两天,卫健委的那个同学跟着领导一起下去检查,在医院碰见了那个忙碌在临床一线的硕士,那个在医院工作的同学已经吃住在医院好几天了,忙得起飞。选择大于努力,当时就具象化了。”

此言一出,立即在业内引发热议。

随即,一知名自媒体博主、清华大学某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医生发文感慨道:“非常同意这句话!我是真心劝退大部分医学生,因为我的同学中都有两个副厅了,剩下都是正处,副处都很少。留在医院的只要不干临床医生,副院长、医务处长等随处可在,而我,还在为了病历质量不合格而苦恼。干医疗,性价比太差!”

其实,这种差异性,何止如此。可以说,它贯穿了医务人员的一生。

读书时期课排得比哪个专业都多,几十本需要死磕的“蓝色生死恋”,至今回想都让人头皮发麻;期末阶段,别的教学楼上是成双入对的甜蜜小情侣,只有医学院的走廊阳台上站满了起早贪黑、两眼一睁就是背的医学生;上班之后,别的同学30岁已经进入结婚买房生娃的人生新阶段,而刚规培完进入医院的医学生还要伸手找父母要钱;哪怕是工作稳定之后,与同年龄的人相比,医务人员的收入不见得体面多少,但是给予家人的陪伴是寒碜得要命;即便是说起健康这个话题,医者难以自医的背后,唯有一声声叹息……

因此,网友所言,“学过医出来之后外面的雨跟医院的雨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并不算妄言。

其实,成功没有好走的路

理性来讲,从医之路确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这并不代表,从医之外的其它路,就那么好走,那么容易成功。

近日,导演饺子一张“早期、2019年和2025年”的对比图在网上疯传(大家可自行网上搜索)。

几年时间,电影人物在他的笔下愈发鲜活,而他自己却肉眼可见的苍老。

如今导演饺子成为了行业人口中“拯救中国电影的 天命 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被嘲讽为“啃老族”“失业废柴”,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硬着头皮,一天16个小时宅在家里,用着盗版的三维软件,一遍又一遍翻看教程对照学习,又当编剧又当导演又当特效师……

哪怕是在《哪吒1》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制作《哪吒2》的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技术上,仰望的大山依旧存在,外包敷衍,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去死磕、去征服。

在小编看来,任何巨大的成功都无需过度美化和渲染,因为它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痛苦。人们常常惊叹于金字塔的神迹,但更应看见通向顶端的石阶上深深浅浅的裂痕,那里浸透着创造者咬碎牙齿的坚持。

因此,新的一年里,我们无需在别人的巨大成功中妄自菲薄,而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小小事业和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从他人的心血之作中吸取力量——可能我们还是无法做到像哪吒那般勇敢正义、嫉恶如仇,因为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不再年轻,也知道了天高地厚,但是希望我们都有石矶娘娘的好心态:拒绝内耗,稳住内核,2025年,做一个可巍峨也可平庸的人。

责编|亦一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值班时遇患者家属故意挑事、欺负护士,“霸气”医生教科书式硬刚……

悼念与警示:27岁明星大年初二去世,最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