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历了多年来的首个负增长年后,化妆品行业开始减员过冬。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没想到,美妆行业蛇年是以大裁员开始的。
近日,雅诗兰黛在财报中披露了一项重大决定:集团将进一步扩大“利润恢复和增长计划”(Profit Recovery and Growth Plan, PRGP),其中包括一系列重组措施。根据新计划,雅诗兰黛预计裁员5800至7000人,以提升运营效率并优化业务结构。
上月,日妆巨头资生堂也传出裁员消息。据《Glossy》报道,资生堂已关闭旗下元宇宙项目,并启动裁员计划。目前,公司尚未公布具体受影响的员工人数和职位。
事实上,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资生堂已透露将推进全球业务转型,并采取一系列成本削减和盈利改善措施。公司计划在2024—2025年间,通过全球成本削减计划实现超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63亿元)的降本目标。此外,资生堂还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中国市场的组织结构。
裁员的风还刮到了原料巨头。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化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4%。
上美集团打响了国货美妆裁员的第一枪。2024年,集团旗下品牌韩束连续多月在抖音美妆霸榜。2月6日,一张上美创始人吕义雄关于裁员的对话截图在美妆圈疯传。
对话中,吕义雄首先表示,公司将开始研究通过AI替代人工的项目,并提到许多岗位将由AI取代。接着,他直接列出了各部门的裁员比例,指出:“法务部门50%的员工将被淘汰,只留下20%能与AI协作的人员。”“客服部门95%的员工将被裁,只有5%能与AI配合的人会留下。”“新品创新中心将裁掉70%的人员,仅保留30%具备AI和工艺控制能力的员工。”“内容创新部门将裁员80%,只保留20%能利用AI的人。”此外,吕义雄还提到,内容创新部门将进行整合,“一个团队需要完成过去20个团队的工作。”最后,他继续向下属指示:“关键是要训练员工通过鼠标和语音与AI进行对话,淘汰传统键盘操作。”
针对上述大规模裁员传言,吕义雄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文澄清表示:“我们公司不是要裁员,今年上美总体人数会增加 800 人,总部人员在今年年底会达到 2700 人。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减人,让运营更科学化,更有效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回应媒体称,“裁员”不属实,恰恰相反,公司今年还计划新招聘 800 人。但是,对于网传这张聊天记录截图是否真实,该负责人并未回应。
如果说国货美妆品牌的两极分化趋势在2024年进一步加剧,上美集团也是“向上分化”的那一个。在双11之前,韩束获2024年抖音美妆9连冠,并连续14个月霸榜抖音美妆第一。从财报来看,上美集团也以35.02亿的营收赶超上海家化,在国内美妆集团仅次于珀莱雅。既然如此,为何吕义雄还要“减人”?
这是因为,美妆大盘下行背后,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美妆新秀,都得“缩编”。
1
外患:美妆大盘下行
新一轮行业“裁员潮”加速蔓延,离不开大盘整体下行,同时,中国美妆市场的消费疲软,更是成为了这一现象的主因。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数据显示,去年12月化妆品类零售额为345亿元,同比增长0.8%。然而,2024年全年化妆品类零售额为4357亿元,同比下降1.1%。
放大到整个零售业,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172亿元,同比增长3.7%。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7895亿元,同比增长3.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化妆品零售额无论是在去年12月还是全年,都未能跑赢整体市场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化妆品零售额已经连续三年未能超过整体消费品零售的增速。回顾过去10年,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2022至2024年间,化妆品零售增速持续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而在2017至2021年,化妆品零售额增速则始终高于整体消费品零售的增速。
全球美妆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壹览商业在《28个品牌88次高管调动,美妆人事大地震》一文中曾统计2024年美妆届的51起人事变动并发现,有近20起高管变动涉及中国市场,10起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总裁层面的人员调动。欧莱雅新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Vincent Boinay在4月19日的集团年度发展战略沟通会上更是强调:“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受国货崛起、性价比消费盛行影响,美妆集团在中国市场持续遇冷。从财报看,今年前三季度,欧莱雅以6%的营收增速继续领跑全球,但北亚地区同比下滑3.5%;雅诗兰黛销售额同比下降4%,尽管下半年有所回暖,但中国市场高端美妆需求疲软仍拖累整体业绩;资生堂日本市场营收占比重回第一,但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减少9%,成为了集团整体增长乏力的主因。
国货美妆集团也得为未来的利润空间做足准备。从财报看,上美集团在2024年上半年以120.7%的涨幅成为国货美妆集团中势头最猛的一个。这很大程度是由其主品牌韩束在2023年押中短剧风口、吃到流量红利驱动的。如今,短剧风口不再,流量愈发昂贵,大盘整体承压,三者合力之下,上美集团需要更多考虑泡沫褪去后的长线经营问题。
2
内忧:原料流量双上涨,成本难控
壹览商业梳理2024年末及2025年初7家美妆企业裁员情况发现,除了宏观经济原因,企业内部也希望通过简化运营的方式追求更高的人效比。
逢年初就官宣涨价,几乎已经是美妆巨头的“固定戏码”。
目前,包括资生堂、香奈儿、爱马仕等奢侈品美妆品牌,以及希思黎Sisley、Elégance雅莉格丝的蜜粉饼等产品,自元旦起陆续上调价格。美妆行业巨头普遍解释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具体来看,护肤品中的基础化学成分价格上涨,棕榈油和椰子油的价格也因地区冲突而大幅攀升。此外,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了运输费用的增加,而包装材料的价格也在同步上升。
同样在上涨的还有流量成本。线上销售方面,美妆品牌在电商渠道的投放压力越来越重。多个美妆行业投手曾向壹览商业透露,流量越来越贵了,一场过万订单量的大促活动往往需要数十万的广告成本,叠加物流成本及平台抽成等费用,光鲜的品牌销售数据背后到手的利润并没有外界想的乐观。
当营销的驱动力开始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要想突围只能投入数倍乃至百倍的营销经费。
所有成本都在涨,要想降本,企业只能从人工下手。
从上表看,自年底起的这一波裁员后,千人量级的集团性质裁员规模还是少数,目前仅有雅诗兰黛、陶氏化学两家企业。其他企业还仅限针对个别业务线、个别地区进行裁员。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3月,美妆巨头联合利华、Evonik赢创就以分别裁员7500人、7000人。
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下,行业的整合和精简不可避免,裁员也成了常态。但究竟是单纯“降本”后退一步,还是真能“增效”往前一跃,才是未来更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