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72.51亿元票房(综合票房,含预售),成为全球影史上首部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华语电影,再揽下一个“第一”头衔。
电影热映的同时,不仅每天都有粉丝打卡可可豆动画,与哪吒相关的话题频上热搜。当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同框,当火锅沸腾的烟火气与神话传说的奇幻叙事交织,以文化为驱力,以影视为载体,文旅融合迸发出强大的产业潜力。
从神话IP到文化消费
文化经济葳蕤生长
谈及影旅融合,成都乃至四川拥有充沛的“神话富矿”与“影视工业”本底。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三星堆青铜神树、金沙太阳神鸟等元素被重构为视觉奇观,而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与火锅场景的植入,则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点。数据显示,影片上映后一周内,宜宾、江油等与哪吒相关目的地的搜索量环比激增225%至453%,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这种“票房+流量+消费”的复合效应,印证了文化IP的变现能力。
更深层的成功逻辑在于,四川擅长将“神话传说”转化为“可体验的故事场景”。2025年春节,电影《哪吒2》引爆票房的同时,成都文旅集团布局“影旅融合”战略也迎来爆发:其策划出品的电视剧《白色橄榄树》凭借精良制作和四川人文风景,开播即创爱奇艺热度亚军,新媒体话题量超百亿。剧中取景地乐山沙湾红房子影视基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单日游客量达7200人次,超此前五天总和。都江堰的“分水鱼嘴”水利工程,在游客眼中不再仅是古代科技奇迹,更凭着李冰父子镇水神兽的传说,成为“神话+历史”的双重打卡地。
解码四川“神话基因”
地理、历史、文化交织
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质运动与人类想象共同展开神话“叙事”,从三星堆青铜面具上凝固的神秘微笑,到《华阳国志》记载的鱼凫化仙,再到被尊称为“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的四川学者袁珂先生著下《<山海经>校注》;从白素贞在青城山巅吞吐月华,到孙悟空翻越峨眉金顶的筋斗云……四川的山水是神话的孕育地,亦是影视剧作的大影棚。
86版《西游记》在九寨沟珍珠滩瀑布取景时,湍流撞击钙化滩形成的七彩虹霓,让水帘洞的仙境传说有了实体注脚,都江堰离堆公园内1400年的张松银杏,其盘根错节的形态被剧组幻化为五庄观的人参果树;峨眉山清音阁的双桥清音,则被“白蛇传”相关影视作品用作白素贞与青蛇结缘的声景原型。
影视赋能城市
流量转化为文旅市场“增量”
当迪士尼“故事宇宙+情感消费”模式持续验证其商业逻辑时,东方神话宇宙的数字化重构正在打开新维度。2024年《黑神话·悟空》以3A级游戏为载体,激活山西文旅——西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流量出圈,文旅市场持续火爆,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6.9%、11.3%,印证了数字叙事的裂变效应。
在此背景下,四川正构建更具在地性的文旅融合生态链。四川省明确把“拍在四川”纳入全省重点工作,结合《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中对精品影视作品的扶持,将从文旅出发,突出影旅融合。今年积极在全川推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影视城,构建“云端追剧+实景穿越”的双向通道,推动影视“流量”转化为城市旅游的“增量”。
成都市委宣传部影视发展处(电影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壮大影视产业,成都搭建了“拍在成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剧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影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人文成都、活力成都、开放成都,影视产业正积极地发挥着“文化+”穿针引线的作用。
《哪吒2》验证了超级IP的爆发力,而《故乡,别来无恙》等影视剧则通过成都社区生活的细腻刻画,证明城市IP的情感共鸣源自日常肌理。这种叙事策略触达“角色情感锚点”,并融合了“IP在地化运营”的思考,让文化流量转化为持续产业动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