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蛟龙行动》的失败,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更是主旋律电影创作模式的一次集中暴露。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像一艘装备精良却迷失方向的潜艇,在叙事的深海中盲目游弋,最终撞上了观众审美疲劳的冰山。

影片的叙事锚点悬浮在虚无的未来时空,缺乏具体的历史坐标和现实依托。没错,电影一开场的主线任务交代得不明不白,主角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反正就上了战场。



那个试图引爆核弹威胁亚太安全的反派,就像一个从电子游戏中走出来的NPC,动机苍白,形象模糊。这种脱离现实的宏大叙事,让整个故事失去了可信度,更像是一场拙劣的科幻游戏。

在叙事逻辑上,影片暴露出惊人的幼稚。一次决定性的行动转折,竟然源于"听见枪声就要救"的荒谬决策。这种不顾后果的"人道主义",不仅让剧情显得儿戏,更是对军事行动严肃性的亵渎。

在生死存亡之际,艇长扭转局势的策略,并非下令进行一套热血的战术配合,而是掏出了一支口琴,吹起了煽情的音乐,就这样,受伤的战士们又振作起来了,系统也运作起来了。当口琴声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艺术的力量,而是编剧想象力的枯竭。



人物塑造的失败,是影片的另一大硬伤。大量角色沦为移动的背景板,即便是重点刻画的声纳兵王俊凯,也只是一个技术符号。于适和黄轩的闪回片段,不仅没有丰富人物形象,反而打断了叙事节奏。而前作中出彩的佟莉,在这部影片中几乎被遗忘,直到牺牲才获得一点可怜的戏份。

影片对军事技术的迷恋,暴露出创作者对战争本质的误解。大量专业术语的堆砌,冗长的装备展示,让影片变成了一部军事科普片。这种技术崇拜,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整个故事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张力

在意识形态表达上,影片陷入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将亚太与西方粗暴对立,把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为善恶之争。

这种叙事策略,不仅缺乏说服力,更暴露了创作者思维的懒惰。当"爱国即正义"成为万能公式,电影就失去了与观众对话的能力。

《蛟龙行动》的失败,是主旋律电影创作危机的集中体现。它提醒我们,主旋律电影要想赢得观众,必须突破固有的叙事模式,直面现实的复杂性。



仅仅依靠技术堆砌和情绪煽动,《战狼》那种幼稚简单的套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成熟的观众需求了。

电影创作需要回归到对人性的探索、对文明与野蛮的深思,这才是电影艺术的本质所在。

2025年了都,蛟龙的失败,已经证明很多观众明白了,要远离宏达叙事,爱具体的生活,爱具体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