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仅需1万人民币,油耗甚至于还没有摩托车高,作为被全世界公认的最廉价车企,奈米汽车靠着经济实惠火爆全网。
不少的网友火速发问,这么便宜的车在哪里才能买到?而如此低廉的售价,又是否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问题?
1万块钱一辆车
“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这便是塔塔NANO最为醒目的标签。
2500美元的售价,约合人民币8000元,在全球汽车市场都堪称“价格屠夫”。
为了实现最初设定的10万卢比(约合一辆摩托车价格)的目标售价,塔塔集团展开了一场与成本的极限博弈。
彼时,这一目标在业界引发了巨大的质疑。
铃木集团的主席甚至直言“痴人说梦”,认为在如此低廉的价格下生产出一辆合格的汽车根本不可能。
然而,塔塔集团并没有被外界的质疑声所动摇。
他们在古加拉特省沙南达附近,建造了一座占地约45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
超过130个机器人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
数十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控制。
除了价格,塔塔集团也力求在外观设计、安全性、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之间。
找到最佳平衡点,以期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塔塔集团董事长拉坦·塔塔对NANO的设计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
必须是四门四座,能够容纳一个普通的印度家庭。
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给NANO的研发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也注定了NANO将比其他同类车型,拥有更大的空间和实用性。
谁把塔塔的价格打下来
为了在有限的成本内,实现更大的车内空间,塔塔NANO大胆采用了后置引擎的设计。
这一设计不仅能够为车内腾出更多空间,还能将车头部分空出来作为碰撞缓冲区,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然而,后置引擎也并非没有缺点。
两缸引擎本身存在抖动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引擎中加入了一根平衡轴。
尽管两根平衡轴的效果更好,但为了控制成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单平衡轴方案。
这一妥协的方案虽然解决了引擎抖动的问题,却带来了新的挑战:动力不足。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NANO的引擎最终采用了全手工组装的方式,以提升引擎的容量和动力输出。
最终NANO搭载了一台35马力的两缸引擎,百公里油耗仅为4升左右,成为了印度市场上最省油的汽车之一。
后置引擎的设计,体现了塔塔集团在有限成本下追求极致的努力。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这种创新精神无疑值得肯定。
在车身材料的选择上,塔塔NANO最初曾考虑采用塑胶材质。
塑胶重量轻,能够降低车身重量,从而减少对动力系统的需求,提升燃油经济性。
然而塑胶材质的高成本和高昂的维修费用,最终让塔塔集团放弃了这一方案,转而选择了传统的钢材。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NANO的每一个零件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
塔塔集团对所有零件供应商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价格必须最低!
通过“对比三家”的方式,他们选择了最具性价比的供应商。
甚至连豪华版NANO的安全气囊成本,也仅为10美元。
是印度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十五分之一。
这种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将NANO的制造成本压缩到了极致。
塔塔为何进不了中国
2009年7月,经过了包括街道、陡坡、低温环境和涉水路段等一系列测试后,塔塔NANO正式登陆印度市场。
2500美元的“震撼价”瞬间引爆了市场,NANO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塔塔集团甚至雄心勃勃地宣布计划进军欧洲、北美等成熟汽车市场,并暗示NANO进入中国市场也指日可待。
然而,NANO的后续发展却远不如预期那般顺利。
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这款“国民神车”黯然退场。
2010年3月,塔塔NANO发生了首例自燃事件。
尽管车上乘客及时逃生,但这起事件却将NANO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开始质疑其安全性。
塔塔集团迅速做出回应,承诺为受影响的车主提供新车或全额退款,并展开全面调查和额外测试。
官方发言人坚称这只是一起孤立事件,NANO依然是印度公路上最安全的汽车之一。
在2009年秋季,就已经有至少三名车主反映NANO存在无故冒烟的问题。
2010年之后,更多的自燃事件被曝光,其中一位车主甚至在提车仅90分钟后就遭遇了自燃。
考虑到当时NANO的保有量不足3万辆,如此高的自燃比例足以说明其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这些安全隐患重创了NANO的市场口碑,销量一落千丈。
2010年11月,NANO的销量仅为509辆,同比暴跌85%。
尽管塔塔集团在2011年推出了金色特别纪念版,试图挽回颓势。
但消费者依然对其安全性心存疑虑,NANO的销量再也没有回暖。
除了安全隐患,还有其他几个关键因素导致了它的最终失利。
尽管NANO的价格已经足够低廉,但对于许多印度消费者来说,与摩托车相比仍然显得有些昂贵。
而且NANO的设计过于迎合印度本土审美,在其他国家市场很难被接受。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印度本土市场,NANO也难以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如果连印度市场都无法立足,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中国市场无疑是自寻死路。
2018年6月,塔塔集团正式停产了NANO,这款曾经承载着无数人汽车梦想的“国民神车”,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