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让人类意识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界对于“双碳”人才的需求激增,覆盖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诸多领域。正因如此,近年来“双碳”相关专业非常热门,而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更成了热门中的“王牌”。
储能技术是战略性新兴领域,是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加强储能领域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4年12月,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揭牌成立,这是全国第2家、北京市1储能学院。
作为“老工科”院校,北方工业大学近年来的转型发展一直走在前列。仅2024年一年,就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这几个学院的相继揭牌成立,都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落笔,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高度匹配,也为首都未来建设培养高精尖人才蓄力。
北方工业大学能成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先行者”,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首都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缜密布局下的必然结果。
早在2019年,北方工业大学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号召和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是北方工大“产学研”建设平台的重要载体。
2022年9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正式发布储能领域第三批标准,北方工业大学牵头起草1项、参与起草4项储能领域新标准,助力储能产业标准化建设。截至2023年11月,以储能技术工程中心为主要单位,已发布储能政策标准30余项,共计立项标准50项。
2023年4月,学校成功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新专业,在储能装置研发、储能系统设计、综合能源系统等工程领域,培养能够胜任与储能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运行控制、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5周年。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储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其中。从电动汽车的电池到大型电站,再到航空航天,储能的应用无处不在。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正成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工科”的强劲实力结合“新工科”特色产业的转型发展,让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更具实力,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