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68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封面上这位举着虾的大叔

名叫段云岭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曾经,他作为工程结构专家

参与三峡工程

天津供水工程等项目

负责结构计算与安全监测

临近退休,他转换赛道

在机缘巧合下扎根宁夏乡村

研发的陆基海水养殖系统

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从“辛苦养了三个月

最后只捞一盘虾”

到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

这位跨界养虾的清华教授

全凭心里一个执拗的念头

“清华的形象

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段云岭(右)在某地下储库现场勘察


“清华的学科交叉涉及领域很多

但还没有水产养殖方面”

为助力乡村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段云岭决定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研究

从头学习有关南美对虾的知识

从虾的生长、脱壳

到养殖条件与技术

甚至探索哪里养出的虾最美味

他带领课题组踏入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当地成功建立了

清华大学设施水产养殖

综合试验平台


段云岭在贺兰县


可惜“第一次就失控了”

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

原本预计能捞出50多公斤的鲜虾

却只捞出了一盘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段云岭心里盘算着对策


段云岭制作设备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段云岭查看水循环系统

“这个领域我相对陌生

但既然已经深入其中

轻易放弃实在可惜”

做水产养殖

清华人或许不是专业的

但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是清华人的必备素养

段云岭决心

要在微生物领域“走一遭”

几番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团队面前只剩一个办法——

使用污水处理的传统工具

硝化菌

他们找到了

能“吃掉”多余物质的菌种

基于硝化菌繁殖所需的浓度条件

段云岭提出

将硝化菌与养殖池内

多类微生物“嫁接”

最终成功营造出

一个适宜养虾的水环境


2019年和2024年虾重对比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段云岭课题组见招拆招

在实践中拆解复杂难题

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

每只约重37克

到2024年亩产1500公斤

每只约重64克

六年时间

清华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村庄

开拓出一片

适宜南美对虾生长的“汪洋”



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以创新技术助力新型农业发展

以科研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段云岭教授的跨界实践

感动了许多人

老教授吃过“虾就闷酒”

也不轻言放弃的乐观

也让评论区网友边笑边致敬



致敬段云岭团队

致敬每一位

常怀报国之心的科研人员

感谢你们的付出!

转载声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清华大学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郑燕云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