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闵行的上海康城,赫赫有名的超大社区,286个楼栋、40000多居民,在一平方公里的社区范围内活动,一辆电动自行车,最是便利,但整个社区一万多辆电动自行车,也让充电难 成了绕不开的困局。改造扩容社区内的非机动车充电场所,是居民们关切的“关键小事”,也是这个超大社区2024年全年的“头等大事”。而我们也用一整年时间,记录了改造项目从方案论证、全民征询到正式施工的全过程,并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超大社区的"头等大事"》。第一集,先去了解一下,为什么说,这次改造是在挑战不可能。


闵行康城,上海目前体量最大的社区之一,拥有286个楼栋、12500户、40000居民、四个居委会、三条公交线路。要在一平方公里内,把日常衣食住行的场景串联起来,灵活便捷的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的首选。

“这么大的小区,你自己看,叫人怎么走。”“早上送孩子,如果车子堵,也不划算,也会迟到,还不如开电瓶车。”一万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自行车。但这个在上世纪末设计建成的"特大社区",不曾预想到当下的充电困境,72个地下非机动车库,当年都是按照自行车停放标准建设,没有充电更别说消防设施,后虽经“美丽家园”建设,也只有七个地库实施了正规化改造。“像这种充电位不好找。”“附近就这一个停车库,非常不方便。”


更多车库,则是以“第三方托管”的方式非正规化转型:加装应急充电插座、配备简易消防设施,再加上安保人员,每隔两小时巡场一次,来尽可能排查隐患。

“这个充满了典型的飞线充电,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是第一时间把它清理掉。”但小区体量实在太大,巡查不可能面面俱到。2023年4月,这道人工防线在88号楼,失守了。“凌晨1点吧醒来,家里面怎么全部都是烟雾,我后来一看镜子,我这边鼻孔全黑的,很害怕,真的很害怕,如果不是邻居及时呼我,可能我们就这样‘走’了。”康城四期瀑布弯道88号楼居民、康城第五届业委会委员张小杰回忆道。


这场凌晨大火,将数十辆电瓶车烧成了骨架,出动了消防车才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地下车库靠不住、装不下,各个楼栋里,推车上楼、电瓶入户或飞线充电种种“犯规动作”随处可见。“禁令"化为了“一纸空文”。


有业主称:“着火的话家里有放灭火器,一瓶大的还有一瓶小的。”“不管我这有多少一起充,下面车库弄好了没有,你下面弄好了 ,你不用说我立马下去。”因此,非机动车充电场所改造,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成了康城2024年的“头等大事”。

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对此称:“先尽可能的满足地下,这71个非机动车库整体的整改,同步的,有些地方再安装一些地面的非机动车的充电桩。”但这其实并非康城第一次打算向电动自行车“出手”。2022年1月,当时的业委会,就曾发布过一版非机动车充电场所“改造方案”,预算高达将近1499万,全部需要从维修基金里支出。但几个小时后,公示就被草草撤下。业主们并不买账:“搞这么大的成本,来弄一个停车位吗。”“方案只有一个价格,都没有给出一个相关明细的告知。”


当年末,那届业委会7名委员不堪压力主动请辞,直到2024年一月,13名业主经民主选举,从31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组成第五届业委会。这支平均年龄4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半的业委会,决心在“超大社区”挑战“不可能”:不动用公共维修基金,全额由第三方出资改造非机动车充电场所。

对此,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表示:“少用甚至不用维修资金,这笔资金其实就是社区的‘养老钱’。”而康城第五届业委会主任刘少飞表示:“康城能给任何参与的第三方带来的品牌效应,宣传效应是非常非常可观的。”


不过,从预算1499万到不花一分钱,年轻的社区“当家人”们,能把这件事做成吗?

新一届的业委会,这群年轻的社区当家人们,要不花一分小区维修基金,落实超大社区的非机动车充电场所改造,这份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真的能挑战完成吗?改造方案要如何才能让40000多居民的认可?

看看新闻记者: 刘桂强 朱亦敏 杨光 夏祺 戴晶磊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陶余鑫

责编: 李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