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领导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活动。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新政协筹备会副主任和起草共同纲领小组组长。

根据后来的确定的《典礼程序》

庆典时间:为10月1日下午三点

地点:天安门

庆典活动分为四部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约半小时。
  2. 阅兵与分列式,约两小时
  3. 群众游行经过主席台,约四小时
  4. 天黑后举行群众提灯游行,并放烟花。

对于各项活动方案的组织落实,周恩来考虑的非常详细,任务布置后检查又检查,力求尽善尽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八个大红灯笼,设计者就设计出了二十幅不同样式的宫灯草图,由周恩来从中选定了八盏圆形(象征太阳)宫灯的设计。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后,由于画像下面有字,周恩来检查后,觉得不够完善,下令把字去掉,美术师连夜修改。

庆典的重中之重是阅兵活动。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朱德总司令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等负责。受阅部队以华北军区步兵、骑兵、炮兵等为主共约2万官兵。受阅编队的飞机有5种类型17架。飞机太少了。周恩来真是智慧超人,他说:我们这些领队的战斗机飞行速度快,是否可以在通过天安门后,立刻转回去接在教练机的后面再飞一遍,再一次通过天安门。大家听了都很兴奋,都觉得这可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但是,由于当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出于安全考虑,阅兵地点放在那里是最难决定的。8月的一天,杨成武等人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将两套阅兵方案呈放在周恩来面前。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北平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北平市郊西苑机场。经过反复权衡,9月2日,周恩来在阅兵方案批示: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这个意见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意了。



  经过上下各方面的领导同志和广大官兵、各界群众的艰苦努力,庆典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9月29日,周恩来又到天安门城楼仔细检查一遍,毛主席休息的位置是否安全,广播员的位置,播音器材好不好,国旗旗杆的高度,升旗按的电钮灵不灵。

10月1日,天刚蒙蒙亮,周恩来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又对播音器材、升旗按钮等设备进行了细致的查看,作最后的检查。清晨,他来到前门火车站,迎接参加开国大典的苏联代表团。

10月1日下午二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如期举行,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古老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