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2月7日,在泉州南安市,福建省政府召开了开春后的第一场重大活动——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会场桌面上,早早摆上了会议材料,放在最上面的四张薄纸,字不多,但浓缩了过去两年福建“把脉”县域产业的成果。
纸上是一张表格,一目了然地呈现了福建省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及细分领域,分布在全省83个县(市、区)。单从这张表,能看出产业集聚,也能看出差异化发展。
福建召开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摄
2023年,福建发布了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4年再次发布白皮书,给全省县域产业绘出了精准“画像”,上述提到的164条重点产业链就是成果之一。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县域是观察福建的窗口,也是福建的产业“金名片”。截至目前,福建11个县区入选了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晋江、蕉城、长乐、福安等17个县域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以全省20%的县域数量,贡献了超过四成的GDP和超过六成的工业营业收入。
“郡县治,天下安。”如果把这句话放在经济领域如何理解?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根据工信部直属的赛迪研究院预测,2024年预期1865个县域将贡献全国近40%的GDP、近40%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而从县域产业链综合实力来看,1865个县域拥有超过10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超过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超过3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超过22万家的规上工业企业。
县域是产业“富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福建已连续两年一开春就马上召开县域经济现场会,并且两年都提到了同一句话——县域经济强则全省经济大盘稳。
单从这场会,就可窥见一个个县域产业的“成长路径”:有的县依托龙头企业“串珠成链”;有的山区县克服不利的资源禀赋,抓住省外产业外溢的机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有的县致力于传统产业链“由低向高”的攀升……它们都是推动福建向“新”的重要“引擎”。
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主题聚焦“四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促进县域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省长赵龙在会上表示,“四链”融合中,产业链是核心、是关键目标,创新链是动力、是源头活水,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要素、是重要保障。
“四链”融合重点在“融”字。促进创新与产业的对接,人才与科技的对接,资金与需求的对接,并加速产生耦合效应,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把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
泉州南安市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摄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会除了主会场,还通过视频会议连线各地方,可以说既是现场会,也是一场动员会。赵龙在会上用了大部分篇幅说短板,谈对策。
痛点在哪?
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资金链对产业链保障不够,导致资金供需难匹配;人才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减弱。
记者注意到,“创新链”在其中占用了较大篇幅。同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福建“创新”成色并不算突出。此次用一组组直观的对比数据,直指福建的自主创新能力供给较弱、科技大院大所偏少等现实问题。
对策是什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主体、优平台、促协同、活机制,做大做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做好文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产业链跨界融合;强化资金链的保障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各类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强化人才链的支撑作用,聚焦县域产业链发展所需,精细育才、精准引才、精心用才……
会上透露,今年福建将举办百场“四链”融合对接会,不是开大会,也不是工作部署会,而是直奔主题,对接创新团队、项目、资金和人才,用实干出实效。
开春这场会定方向、表决心,深耕县域经济,福建或将涌现出越来越个“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