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位于香港商场门口的雨伞除水器,用以代替一次性塑料雨伞袋。

资料图片

位于香港商场门口的雨伞除水器,用以代替一次性塑料雨伞袋。 资料图片


在香港广泛使用的各类环保材料餐具。

资料图片

在香港广泛使用的各类环保材料餐具。 资料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但废弃后却难以分解,破碎后还会成为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深远影响。据统计,香港每日弃置的塑料及泡沫塑料餐具达220余吨,每年累计超过8.2万吨,约等于5500部双层巴士的总重。对香港而言,“走塑”势在必行。

去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实施“管制即弃胶餐具及其他塑胶产品”相关法例(即“走塑令”)的首阶段的管制措施,禁止销售和免费提供受管制的一次性塑料产品,包括禁止在餐厅堂食和外卖服务中为顾客提供塑料叉、塑料吸管等9类即弃塑料餐具,禁止酒店免费提供小瓶装的洗护用品等。

“‘走塑令’首阶段实施以来成效理想,成功推动了各界的‘减废’潮流。”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黄智华表示,餐饮业界受“走塑令”影响较大,但大多业者配合遵守相关法例,积极换用纸质或其他环保材料制成的餐具,不少市民也逐步养成了自备餐具的习惯。据统计,自“走塑令”实施以来,估计餐饮业已减少使用逾3000万套一次性餐具,八成连锁餐厅顾客选择不要外卖餐具,初步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为配合“走塑令”,香港特区政府还推出“咪嘥盒食店”计划,鼓励市民堂食或自备餐盒购买外卖;建立“绿色餐具平台”,向商户提供非塑餐具产品信息,平台供货商数目已由初期的60多个增至170多个,涵盖超过2000款环保餐具,产品实用性也大幅提升。市民还可通过“走塑有赏”手机APP参与“外卖走塑 餐具先行”活动,只要在购买外卖时“走塑”,即可累积印花兑换精美奖品。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走塑令”的实施虽然会导致餐饮业者成本小幅上升,但随着消费者选择自备餐具以及店家对环保餐具象征性收费,基本可以抵消升高的成本。“换言之,香港消费者和大部分业者已就改用环保餐具、减少废弃塑料达成了共识。”他说。

酒店业的“走塑”情况同样令人鼓舞,包括改用可重复使用的补充式容器提供洗发水等日用品,以及采用如竹牙刷、木梳、纸浴帽等非塑料替代品,相关“走塑”新措施得到了旅客的普遍理解与支持。“我每次住酒店都会自备洗漱用品和拖鞋,既卫生又环保。”来自上海的游客龚女士表示,香港每年要接待几千万人次的游客,“走塑”可以减少大量一次性废弃物的产生,对环保十分有利。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逐“绿”而行,多措并举推动“减废”回收,针对塑料购物袋、电器电子产品、玻璃饮料容器实施“生产者责任计划”,从源头减少都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通过投放厨余回收设施、设置“绿在区区”公共收集点等,加快完善回收体系,扩大回收网络覆盖面。今年,香港首座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转废为能设施“I·PARK 1”预计将投入运作,向“零废堆填”目标再进一步。

“经过特区政府和业界共同努力,我们见到‘走塑’‘减废’的文化已经开始在香港社会建立。”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郑健表示,随着市民和业界对“走塑”的适应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塑料替代品市场逐步成熟,特区政府将适时推动下一阶段的“走塑”工作,努力实现“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的愿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