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潜艇”如何沉没春节档?揭秘博纳影业的“滑铁卢”与行业变局。——记录啡哥观影春节档第五部电影《蛟龙行动》。
2021年国庆档和2022年春节档,博纳影业投资的两部主旋律大片《长津湖》《水门桥》,两部影片总票房加起来98亿。
这才过三年时间,博纳再次对主旋律影片下手了,而这次《蛟龙行动》,就像一艘被鱼雷击中的潜艇,无声沉没,会让博纳老总于冬亏到怀疑人生。
那么,这部电影质量到底如何?票房为何会扑得如此之惨呢?啡哥观影后,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票房分析。
2025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以95亿元的总票房刷新了历史纪录。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一枝独秀,以一挑五,把同档期电影打的满地找牙。
除了陈思诚的《唐探1900》依靠IP效应保住了票房走势,其余四部影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为惨烈的当属林超贤导演的《蛟龙行动》了。
该片上映11天,内地总票房仅收3.3亿,单日票房下滑到几百万,排片和上座率与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处于伯仲之间,档期内垫底,已无力回天。
更重要的是,预测票房目前显示为3.94亿,是否能够超过4亿,还得看2月14日情人节档开画的新片,是否能够爆发,一旦新片表现尚可,就会进一步抢占《蛟龙行动》的排片。
进入工作日之后,有些单位开始着手组织包场了,毕竟这几部电影中,也只有主旋律电影《蛟龙行动》适合相关单位包场。
留给于冬的时间,差不多也就20来天,后续起不来,那就真的起不来了。
二、个人影评。
《蛟龙行动》票房垫底,按照其走势,最终只能卖4亿左右。作为主要投资方,于冬最近非常着急,不仅路演的时候直呼“黑水”打一星,还在朋友圈硬刚“绝不撤档”。
难道影片真的一无是处吗?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部影片,以下会有部分剧透,未观影的朋友,请自行绕过。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我方工作人员在某海域钻井平台作业时,发现了一个不明潜航器,被我们打捞上来了。
过一会儿,一群老外要来抢这个潜航器,附近对接的我方人员发现无法联系到他们,于是派蛟龙小队出动。
经过一番打斗,老外丢盔弃甲跑路,张涵予饰演的艇长开着潜艇跟着后面追。就在这时候,一枚鱼雷直接把对方逃跑的小艇灭掉了。
张涵予继续跟着后面追,并锁定目标发射了一枚鱼雷,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海底火山爆发,拦截了鱼雷,还把咱们的潜艇弄受损了。
回来之后,段奕宏饰演的上级告诉他们,并不是火山爆发,而是有群坏蛋在搞破坏——叫“恒星计划”。
段奕宏又给了张涵予一艘名叫“龙鲸号”的潜艇,让他带着蛟龙小队再次潜入海底作业,看看能不能寻找到坏蛋的蛛丝马迹。
你说巧不巧,反派那边正在闹内讧,并打沉了一艘潜艇,我方发现欲去营救,看看有没有生还者,就这样,意外碰到了那个啥“恒星计划”。
正面迎战了……
再说一下我的个人观影感受。
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特效过硬。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今年春节档特效最牛的一部。
直接碾压乌尔善《封神第二部》大号殷郊“三头六臂”特效100倍不止;
超越肖战《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的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10倍不止;
对标《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洪流大战”和“水火交融”。
看得见的银子在燃烧。
其二,飞行器和机器狗。
蛟龙小队成员身背喷射装置,从空中快速接近目标,如“天降神兵”般突入反派钻井平台。其流线型外观与火焰喷射特效强化了现代科技感。
机械狗则是影片的“反派王牌”,敌方装备的仿生战斗机器人,配备强大的火力发射器,身形矫健且钢筋铁骨,在潜艇狭窄空间中神出鬼没,几乎将蛟龙小队逼入绝境。
给观众有种看科幻片的感觉。
其三、鱼雷对轰,紧张刺激。
正反两方的潜艇在漆黑的海底展开生死对决,鱼雷发射的瞬间,水压冲击波与气泡轨迹被精准捕捉,营造出窒息般的压迫感。
蛟龙小队的潜艇凭借灵活战术与精准操作,多次险险避开反派鱼雷,而反派潜艇则在一次致命失误中被击中,爆炸瞬间火光冲天,碎片四散,深海仿佛被撕裂。
这场戏仍以震撼的视听效果,成为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最后说一下缺点。
用一言难尽和无力吐槽来形容最为合适。
反派是哪里的,为啥要内讧,他们在什么海域,在那里到底干什么,以及攻击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这些基本不交代,让影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这一边在什么地方作业,如果在我们海域,他们的潜艇是怎么开进来的,我们去执行这次任务,完全是靠对方内讧,我们去营救才得知的,完全太过巧合了。
人物塑造几乎为零,不管是我方人员,还是反派,进入海底之后,都不知道谁是谁,要不是一颗糖,我还不知道蛟龙行动还有位女英雄。
近身搏击,由于采用了手持摄像,抖得十分厉害,晃得头晕目眩;还有李晨出舱在海底作业一度失联,张涵予吹口琴大搞煽情等槽点。
林超贤为了吸引王俊凯粉丝进来观影,煞费苦心啊,都没让他进入蛟龙小队,生怕粉丝看不清他那张俊俏的脸庞,摄影机几次对着他的面部大搞特写。
演技方面和《749局》差不多,就靠着弹吉他、听声音,最后怼了一句张涵予“别催”,让他完成了全片最燃爆的一幕。
话说王俊凯粉丝真没有肖战粉丝强悍,这么点点票房,多影响你家粉丝未来星途啊。
《蛟龙行动》和之前的《紧急救援》一样,整体混乱不堪,文戏稀烂,光有制作,而忽略剧情和人物塑造,与《红海行动》简直天壤之别。
不知道,林超贤的制作水准为何下降得如此厉害?
啡哥观影后给予三颗星,6分差不多了。
三、10亿预算成本,只能卖4亿。
几天前,于冬妻子金巧巧直播说,《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了羊群效应,很多观众想要参与这场100亿票房盛宴,并呼吁影迷前去观影《蛟龙行动》。
于冬曾自信满满地宣称:“未来5年内,都不会有比《蛟龙行动》更大的制作!”
影片1:1打造的120米潜艇模型,又是林超贤导演擅长的大场面,还有能扛票房的张涵予和黄轩等硬汉阵容,似乎都预示着又一部《红海行动》的诞生。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脸:首日票房不足8000万元,排片率断崖下跌,豆瓣评分仅6.4分,观众评价两极分化。
就算于冬两口子亲自下场拉票房,都没有任何效果,没有好的口碑,如何能够获得高票房呢?这次还真不能怪“黑水”,电影质量确实不怎么样。
《哪吒之魔童闹海》都冲70亿了,而《蛟龙行动》却只能卖4亿,这注定是一场史诗级的票房扑街,于冬亏到怀疑人生已板上钉钉。
因此片预算成本高达10亿元,院线票房需要达到30亿,才能收回成本,而现在满打满算只能卖4亿左右。
那我们来算一笔账,这部电影于冬到底亏了多少?
电影票房需先扣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税费,剩余部分中,影院和院线分走约57%,制片方和发行方仅能拿到约40%。
以4亿元总票房计算:可分账票房为3.668亿元,片方实际收入按照40%分账,约1.467亿元。
影片制作成本10亿元,加上宣发费用(业内估算约1亿元),总投入约11亿元。
即便计入后续流媒体版权和海外发行收入(预计不超过1亿元),博纳影业的净亏损仍高达8.533亿元。
另外,博纳还是上市公司,票房不好会带来连锁反应。一部《蛟龙行动》让他直接亏了8.5亿,加上连锁亏损,于冬直接亏到怀疑人生。
其实,这几年,博纳制作的电影都处于亏损状态,自从梁朝伟和王一博主演的《无名》后,于冬投资的几部大片都折戟了。
其中就包括周润发主演的《别叫我的赌神》和成龙主演的《传说》。尤其,去年暑期档的《传说》,也是给于冬狠狠地上了一课。
博纳未来对于大投资影片要慎之又慎了,再要亏损下去,几年之后,搞不好要走华谊兄弟的老路了。
四、票房为啥会扑得如此之惨呢?
除了啡哥说的口碑平庸之外,还有很多细小的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预售与点映:
影片预售阶段便显露颓势。尽管顶着《红海行动》续集的光环,其预售票房却仅领先于动画《熊出没》,最终被后者反超。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片方试图通过超前点映扭转局面,却因剧情硬伤和夸张打斗场面引发差评,直接导致预售票房雪崩。
真是想不通,这质量真敢提前点映啊,不怕一下把自己点没了吗?更要命的是,点映阶段还来了一个“不能泄露”的热搜,真如火上浇油一般。
排片与口碑的恶性循环:
春节档首日,《蛟龙行动》排片率不足10%,次日因上座率垫底(某影院两场仅卖4张票),排片被砍至1场。
相比之下,《哪吒2》和《唐探1900》凭借高口碑和话题性,吸走近70%的排片资源。
影院经理直言:“黄金场必须留给能赚钱的片子。”
战略失误:主旋律依赖症:
《红海行动》《长津湖》的成功让博纳形成路径依赖,但观众已对“宏大叙事+爆炸特效”产生倦怠。之前,博纳曾凭这些主旋律大片赚得盆满钵满。
但过度押注同一类型就会导致创新乏力,《蛟龙行动》试图复制这类公式,却因题材冷门和叙事陈旧失去观众。
五、尾声:博纳的“至暗时刻”与行业启示。
2025年的电影市场已悄然转向。
《哪吒2》《唐探1900》的成功证明,观众更青睐强IP、高娱乐性或情感共鸣的作品。
而《蛟龙行动》仍停留在“大场面轰炸”的老路上,未能触达新一代观众的需求。
该片的溃败,不仅是博纳的危机,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层变革。
观众不再为“大制作+主旋律”盲目买单,优质故事和创新表达才是核心;此类电影需避开合家欢档期,冲国庆档说不定票房能斩获10亿呢。
于冬仍在坚持:“《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这场10亿豪赌的残局,或许将迫使博纳影业重新思考:当“主旋律红利”耗尽,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未来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