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派武侠泰斗金庸先生的经典IP,《射雕英雄传》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起就被多次影视化,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正是由此改编而成。影片由徐克编剧、导演,肖战、庄达菲、梁家辉等主演,讲述郭靖黄蓉因误会而分手,自故国中原返回蒙古草原,却逢义父成吉思汗挥军攻宋,他毅然与黄蓉携手保卫襄阳,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业内俱知经典改编难:改动小、无新意要挨骂;改动大、太颠覆也要挨骂。更何况《射雕英雄传》原著百万字体量,其中人物与门派众多,时空跨度大,情节千回百转,主题繁复深远,如何在一部电影中取舍发挥更是难上加难。徐克素有“徐老怪”之称,其武侠片以“重构”“魔改”在影坛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等。因此,“徐老怪”重拍“射雕”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影迷与武侠爱好者巨大热情,观众盼望能看到一部既尊重原著,又推陈出新的武侠佳作。

徐克此次的确进行多维度创新,试图展示令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首先,与既往借武侠外衣向人性深处挖掘不同,该片将主题定位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立意较单纯江湖恩怨更为开阔高远。故事以郭靖与黄蓉自桃花岛误会分开后的各自际遇为线索推进,这段在原著中本是留白,徐克在缝隙间找到叙事新可能,之后再进入保卫襄阳情节,点出全片主题——“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战,而是忧国忧民,永怀怜悯之心,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其次,该片在美术基调、构图、写意、人物造型,以及整体氛围的市井气、怪诞气与神秘感等方面,延续徐克武侠美学风格;与此同时,他将小说中抽象的招式强烈视觉化,这可视为徐克在面对习惯于漫威超英等特效电影的年轻观众时的一种努力,也可看作对港片黄金时代“皆尽过火,尽是癫狂”精神的一种继承;片中还有不少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这在徐克过往的武侠电影中实属罕见。

然而,遗憾的是,徐克此番创新之举并未得到广泛观众认可。影片在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暴露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影片对原著情节巨细无遗又蜻蜓点水式的交待,以及对旁白的依赖,导致整体叙事节奏仓促,缺乏重点,挤压人物刻画与情感铺垫的空间;对武打视效的放大,尤其是郭靖与欧阳锋在襄阳城下的对决,几近于玄幻题材,背离观众对于“武侠”的经验预设……以上种种,成为影片的阿喀琉斯之踵。


近年来,武侠类型电影不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尝试。它打破传统,试图在新时代重新定义“侠”的精神内涵,也验证武侠片的创新任重道远。

图片:豆瓣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