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衡阳摄影报道

2025年春节的衡阳,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

南岳衡山脚下,游客如织;老城街巷里,青石板路旁的红灯笼随风轻摆,民宿飘出湘菜的香气;艺术部落的展览吸引着年轻人驻足拍照……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以一场“老城焕新”的变革,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法学院教授王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老城区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开发民俗特色产品,衡阳打造了独特的文化名片,使其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

老城新生:从“破旧角落”到“文化地标”

珠晖区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充斥着时空交错的工业记忆。斑驳的涂鸦墙绘满80、90年代符号,锈迹斑驳的车间机械静立无声,老式小卖部的玻璃瓶汽水勾起童年回忆……


据了解,珠晖区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将废弃厂区蜕变为沉浸式怀旧空间。通过保留大厂区、食堂、车间等工业遗存,植入艺术展览、复古市集等业态,这里既凝固了钢铁时代的硬核美学,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拍照胜地。一墙一景,皆是时光的对话。

石鼓区解放路中山北路交汇处,一块裸眼3D大屏格外引人注目。这块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逼真的3D画面,成为该区域的新地标,过往行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现在我们这儿可不一样了,环境变好了,变美了!晚上家门口灯火通明,成了景点!”家住石鼓区解放路的刘大爷,指着修缮一新的街道对记者感慨道。

王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老城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民生工程。长期以来,老城区因道路破损、电线老化、路灯失修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为此,国家通过住建部推动老城区改造,旨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024年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下称“旅发大会”)的举办,成为衡阳老城区改造的加速器。以蒸湘区为例,过去一年,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对老城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破损道路重铺沥青,蛛网般的电线埋入地下,仿古路灯照亮街巷。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小而美”的文化地标悄然崛起……

衡阳市蒸湘区区长李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衡阳市借助湖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东风,在旧城改造和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蒸湘区重点推进了基础设施升级与文化地标建设,围绕“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全域旅游”的目标,打造了融冠乐街、南华里、雨母艺术部落、衡州文化博物馆、米墅·梧桐谷等精致农旅文旅新地标。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环境,还成为游客体验衡阳文化的重要窗口。

李健向记者举例,雨母艺术部落通过引入本土艺术家工作室和公共展览空间,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载体;衡州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了区域历史文脉,吸引大量游客和学者。这些举措让旧城焕发新活力,为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改造工程,不仅修缮了基础设施,还打造了历史文化街区,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居民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这一工程不仅优化了老城区居住环境,更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王毅对记者说道。

旅发大会:一场城市品牌的“破圈”实验

在文旅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旅发大会无疑是一场城市品牌“破圈”的关键实验。它为衡阳这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搭建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让衡阳的魅力得以尽情绽放。

通过旅发大会,衡阳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南岳衡山的壮丽景色到古城墙的悠悠历史,每一处景点都成为衡阳城市品牌的闪亮名片。同时,大会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衡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1亿次。

数据印证了这场“破圈”实验的成功,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衡阳市累计接待游客702.93万人次,同比增长41.38%;游客总花费71.90亿元,同比增长51.97%,两项指标均排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长沙。接待省外游客276.69万人次,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李健对本报记者表示,旅发大会为蒸湘区及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旅发大会对城市品牌和经济活力的提升作用。


春节期间,衡阳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活动接连上演,传统习俗展演展示目不暇接,文化进景区、文化带消费,既为春节旅游市场造势,更营造了节日氛围。

“衡阳市在老城区改造中创新结合旅游发展,成为典型案例。”王毅强调,通过旅发大会,衡阳全力推进社区、商区、景区“三区合一”的全域旅游战略,突破传统局部旅游模式。改造过程中,老城区历史建筑、街巷、民俗等元素被系统开发,形成特色文化街区。例如,历史人物故居、老巷民宿、本土餐饮等,既保留城市文脉,又转化为旅游资源。改造后的房屋被用于民宿、饭店等业态,吸引游客的同时,带动居民增收,实现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此外,南岳衡山作为核心景区,串联起湖南小吃、文化街区等资源,丰富了旅游体验。旅发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广了衡阳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游客不仅能登山赏景、品尝美食,还能深度体验历史街区,感受城市文化底蕴。这种‘改造+旅游’的模式,既盘活了老城资源,又为旅游业注入新内容,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王毅进一步指出。

未来图景:从“流量”到“留量”的进阶之路

面对文旅市场的火爆,衡阳的规划显得冷静而长远。“热度终会过去,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才是真正的挑战。”一位不具姓名的文旅专家向记者表示。

首先,文化深挖,打造“衡阳IP”。未来,要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推出“老街故事”沉浸式剧场,让游客化身历史人物体验古城变迁。同时,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创新实验室”,并开发文创产品;其次,智慧赋能,提升服务品质。衡阳正加快建设“文旅智慧大脑”,整合景区预约、交通导览、投诉处理等功能。南岳景区已试点“AR导览眼镜”,游客戴上后可实时看到古迹的历史场景还原。

最后,全域联动,构建“大衡阳旅游圈”。以衡阳市区为枢纽,向南串联南岳、蔡伦竹海,向北对接长沙、株洲,形成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同时,开发“衡阳夜游”项目,依托湘江灯光秀、夜市美食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未来,需继续平衡保护与开发,结合现代旅游需求,挖掘更多城市特色项目。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协同努力,将推动老城区改造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与居民福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王毅对本报记者补充道。

李健强调,未来,蒸湘区将继续以文化为引领,围绕“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发展和旅游产业,持续深化旧城改造,保护历史建筑,挖掘民俗资源,打造更多特色文化街区,开发农文旅体验、研学旅行等特色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奋力推动蒸湘区创成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走在衡阳的老街上,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在此交织。茶馆里,老人听着花鼓戏轻打节拍;艺术部落内,年轻人举着咖啡讨论展览;民宿门口,孩子举着糖画奔跑嬉笑……

这座古城的故事,不再局限于香火缭绕的南岳,而是铺展在每一条重生的街巷、每一扇打开的院门、每一张绽放的笑脸中。老城改造与文旅融合,不仅让衡阳找回了文化自信,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